钟山风景区的“梧桐大道”。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
□洪怀义
盛夏酷暑,骄阳似火。古城南京多条主次干道旁,成千上万棵高大粗壮、枝繁叶茂的“梧桐树”,遮天蔽日,造就了一条条犹如绿色隧道的“梧桐大道”,给人们带来些许清凉,也是城市一道独特景观。以新街口为中心向四面辐射,中山东路、中山南路、汉中路、中山路;从鼓楼向北,中山北路、中央路;钟山风景区的中山门大街、陵园路、明陵路、灵谷寺路、邮局路等道路上的“梧桐树”,最为壮观。
筹建中山陵 种植“梧桐树”
这还得说说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准备把灵柩移到南京紫金山,筹建中山陵,举办奉安大典。这些“梧桐树”大多是为此而种植的,至今达百年历史,当年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这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我们所说的“梧桐树”,其实是“误读”,被大众认可成了“俗称”,正名应该是“悬铃木”,原产地在欧美和印度。真正的“梧桐树”是植根于我国的一种乔木,树干高大圆润,呈青绿色,叶片宽大与悬铃木形似,但树干和树冠远远不及,数量较少,不被人们所熟知,其名却很响亮。
悬铃木001号来之不易
说到“梧桐树”,位于新街口西南,石鼓路小学原校园内,南京最古老的那棵,值得一书。因为来之不易,历史悠久;因为“迁移风波”,经历曲折。
最早要追溯到1875年,在石鼓路天主堂内建私立学校,专收教会子女入学,当时无校名。1930年,取名类思小学;1943年,向社会招生。1951年,改名爱国小学;1952年,更名石鼓路小学。最初建校时,学校负责人法国传教士倪怀伦,在校园里种下全市第一棵“梧桐树”,至今已有150年历史了,故挂牌“悬铃木001号”。因是法国人栽种,有人称之为“法国梧桐”或“法桐”。由此,“悬铃木”的名字被“梧桐树”替代了。
古树名木迁移引发风波
本世纪初,石鼓路小学搬迁,在秣陵路异地重建,原址新建国际金鹰花园小区。筹建时,根据大楼设计图纸,悬铃木001号要让出移位。当年,在此扎根100多年的老“住民”,要给大楼让位,引发了一场“古树名木迁移风波”。
一百多年来,这棵老树一直受到政府及学校师生和周边居民的保护与关爱。在“移树”的论证会上,无论从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上讲,还是从民意和法律层面上说,多数专家表示不赞成。许多石鼓路小学校友和市民得此信息,也纷纷为古树的命运担忧;媒体热线电话铃声不断,反对移树声四起。后来,开发商亮出了一位领导的批示,在保证成活的前提下,将此树移至新大楼南侧。
古树该不该移的论证会,就此变成了该怎么移的研究会。批示措辞很“艺术”,前提是要“保证成活”,这对于移树工作承担了巨大压力。于是,成立了“移树领导指挥小组”,经过紧张的设计和施工,古树南移了11米,又多日精心养护,终于幸运地成活了。过去,古树生长在3层教学楼前,粗约3.1米、高近30米,树冠繁茂,尽显高大挺拔;如今,委屈地栖息在几十层大楼一隅,树冠大不如前,不免有点凄凉。
市民踊跃参与认养活动
2009年,“悬铃木001号”推出了认养活动,市民踊跃参与,很快就有12人报名。石鼓路小学一(3)班班主任陆婧晶在家长支持下,代表班级捷足先登,还特别说明,古树本该属于学校的,师生对其感情很深,最后成功认养,全班同学还在古树下举行仪式。当天,石鼓路小学1963届学生、五中老师刘建明特地赶到现场,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们当年在古树下做游戏的趣事。
因“梧桐树”具有优良的遮阴性和观赏性,被誉为“行道树之王”,广泛应用于道路绿化和园林景观。如今,南京“梧桐树”,已遍布大街广场、公园小区、校园工厂。这“绿云千顷蔽晴空”的景观,令人引以为傲;那棵树龄已达150年的“老寿星”悬铃木001号,更值得骄傲。
选自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建邺街巷风情·老城往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