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油那么香,热量肯定高,而且全是饱和脂肪,比植物油更容易让人长胖!”在追求健康的当下,这样的说法流传甚广,让不少人对猪油望而却步,甚至将其视为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
吃猪油就比植物油更容易长胖吗?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样!
发胖的"锅",猪油不背
猪油作为传统烹饪的经典食材,在奶奶辈的厨房里占据着重要地位,一勺融化的猪油就能让寡淡的饭菜瞬间香气四溢。可是,香喷喷的猪油却在无形中背负了“发胖”的黑锅。
其实,“猪油比植物油更容易让人发胖”的说法并不科学。
发胖的根本原因是能量摄入>能量消耗,多余的能量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从而让人长肉,体重增加。
在烹调油的选择上,无论是猪油还是植物油,它们的热量都差不多,为 900千卡/100克左右。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中的数据,动物油中猪油(板油)热量为 827千卡/100克,猪油(炼)为 897千卡/100克;植物油中菜籽油、豆油、花生油、橄榄油、茶油、大麻油等的热量均为 899千卡/100克。
这意味着, 如果摄入相同重量的猪油和植物油,它们提供的能量基本差不多,“猪油热量更高”的说法是不对的。
不过, 猪油也是一种“美味的陷阱”,有超过 50 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醛类、酮类、醇类、酯类、酸类、烃类等,它们赋予了猪油奶油和黄油香气、烧烤香气、坚果香、焦糖香、奶酪香、果香等风味,各种香味成分的叠加呈现出猪油独特的风味和浓郁的香气。
这种香气能够极大地刺激食欲,使得用猪油烹调的菜肴(如猪油炒青菜、猪油拌饭)格外诱人, 容易让人胃口大开,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吃下更多的食物,导致总热量摄入超标。这不是猪油本身比植物油“更容易”让人发胖,而是其诱人的风味可能导致“更容易吃多”的行为导致发胖。
与猪油相比,植物油往往带有一层“健康光环”。人们潜意识里认为植物油更健康,可能在烹饪时不自觉的放宽用量导致热量超标,引发肥胖。
总体来说, 真正导致肥胖的原因是全天总热量摄入超标,而非单纯选择猪油或植物油。将肥胖归咎于猪油并不科学,关键在于整体饮食结构和用油量的控制。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天烹调油用量需控制在 25-30克。
如何理性看待猪油?
在营养上,猪油的维生素、矿物质含量都不多,脂肪含量高达 88.7~99.6克/100克,营养主要体现在脂肪酸上。
猪油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都比较高,分别是 43.2%、47.9%,还含有 8.9%的亚油酸。并且猪油还含有一定量的胆固醇,为 93~110毫克/100克,植物油不含有胆固醇。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脂肪提供能量应占总能量的 30%以下,其中饱和脂肪酸供能应低于 10%,过量摄入饱和脂肪酸与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
目前,我们饮食中来自畜肉、加工肉制品、糕点以及部分植物油(比如椰子油、棕榈油)的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已经相对充足,甚至对于部分人群来说可能已经超标。如果再将植物油换成猪油,就更容易导致饱和脂肪酸摄入量超过推荐上限,增加健康风险。
并且,《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基层版》中也提到: 应当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包括动物脂肪(牛油、猪油、黄油等)及部分植物脂肪(椰子油、棕榈油等)。
即便如此,也不是完全不能吃猪油,有些情况还是很适合使用猪油的。
偶尔炒青菜
偶尔用猪油炒菜调节口味是可以的,即便再枯燥无味的蔬菜,只要用猪油炒一下,就能变成香喷喷的菜肴。同时还能软化蔬菜的膳食纤维,让蔬菜口感更润滑。
煎炸食物
猪油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热稳定性好, 加热后不易变黑,高温下有害物质少。有研究对比了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和猪油在热烹饪过程中释放油烟的 VOCs( 烷烃、醇类、醛酮、杂环胺、多环芳烃类等挥发性有机物)成分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释放的 VOCs 含量显著高于富含饱和脂肪酸的猪油,这几种油脂释放油烟 VOCs 的致癌风险依次为:花生油>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而这几种植物油则又远大于猪油。
如果偶尔进行煎炸,使用猪油或许是相对健康且稳定的选择之一,但仍需严格控制频率和食用量。即便猪油比大多植物油性质更稳定,高温下产生的反式脂肪酸也更少一些,可在长时间煎炸或反复使用下,不仅会造成必需脂肪酸的损失,还会影响油脂的口感,有害物质的生成也会越来越多。
做糕点
制作某些中式传统糕点(如苏式月饼、老婆饼、蛋黄酥等),少量使用猪油可以带来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总之,猪油本身并不比植物油“更容易”让人发胖,猪油的香味可能促进食欲,但植物油过多使用同样会导致肥胖,合理的控制烹调油用量(每天25-30克)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