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不妨慢下来。
去一个能让孩子奔跑的草地,
去一条能让他们摸鱼的小溪,
去一片能让他们仰望星空的夜空,
让孩子与世界产生共鸣,
从而获得滋养心灵的养分。
作者:瑞秋
来源:瑞秋三思(ID | Racheland3kids)
每到暑假,"带孩子去哪儿"便成了众多父母的集体焦虑。
家长总觉得:难得放假,不带孩子出去旅游见世面、长知识,就像亏欠了孩子一般;于是旅游团、研学团、游学项目等都纷纷安排上。
父母们期望孩子能够欣赏到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名胜古迹的魅力,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受到更多的触动,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想象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
实际上,在烈日下暴走、匆匆忙忙地打卡景点、排队两小时拍照五分钟、在人流聚集的地方穿梭....孩子们哪还有欣赏美景的闲情逸致,全程心心念念地只有烤肠和冰淇淋,最想做的就是停下来休息。
这种"赶场子"的旅行,消耗的不只是体力,更是孩子对世界的好奇。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孩子真的需要这么多高大上旅行吗?
01
带孩子出行的苦和累
许多父母或许会轻描淡写地说:“我带孩子旅行,不过是自己想出去走走,顺便带上孩子罢了。”
然而,真正有过带孩子旅行经历的父母都深知,成年人独自旅行与带着孩子旅行,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有个朋友说,生孩子以前,她曾经在一天之内奔波过好几个城市,背着大包小包赶夜班大巴,在陌生的城市暴走十几公里,从一个景点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景点...都不在话下。
虽然身体很疲惫,但却是自由和快乐的。
然而,有了孩子之后,孩子本身就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再加上旅行本是充满“变数”的,这就使得,她带孩子出去旅行必定是充满挑战的。
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根本无暇顾及周围的风景。
更痛苦的是,在烈日的炙烤下,孩子走得非常吃力,一路都是叫苦连篇;
一会儿口渴、一会让肚子饿、一会儿想上厕所、一会儿说累了、一会儿说热了...
一路上听着孩子的抗议,她早已无心游玩,只想回家。
这大概就是带娃旅行的一个缩影。
但如果是跟着旅游团,那就没有商量的余地,只能跟着走,全程下来就只有疲惫了;至于看到什么,学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其实是微乎其微的。
02
游学团真的值得吗?
其实,对于那些所谓专门为孩子设计的游学团和研学团,我并不怎么推荐。
如今的商家对父母的心理把握得相当精准,深知父母们为了孩子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投入。
父母们也确实尽心竭力,想为孩子提供最好的资源,尽可能地托举他们向上成长。而游学团正好迎合了这种心理,很容易吸引父母的目光。
然而,如今的研学团商业化问题严重,性价比真的不高。
名义上是带孩子长见识、拓展视野,实际上却沦为变相的“高价旅游”。
花了几千上万,孩子得到的可能只是一本“研学手册”和几张照片。
就连所谓的“名校游学”项目,也常常只是在校园外围匆匆合影一张就草草结束。
仔细研究一番,就会发现大多游学团的活动设计都只是浮于表面,大部分项目以观光为主,走马观花、赶行程。
孩子虽然打卡了很多地方,却没有留下深刻的认知和内在的理解,很难真正学到有价值的东西。
其实,如果有时间有条件的话,父母才更应该充当孩子的“导游”。
并不是说父母要提前做很多功课,而是可以事先跟孩子一起规划行程,提前了解相关信息。
说实话,如果没有事前的知识准备,也没有事后的思考、表达和巩固,孩子对文化、历史、社会现象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他们也很难将所见所感转化为有用的知识或价值观。
这就需要父母在游览和考察的同时,跟孩子进行深入的对话、思考与观察,引导与反思;否则再多的旅行也不过是“风景在车窗外闪过,脑子里什么也没留下”。
03
更适合孩子的旅行方式
当然,我不是说完全不带孩子去旅行,而是说或许可以换一种方式。
我很喜欢荷兰人表达旅游的方式,他们通常说的是“度假”,而不是单纯的“旅游”。
他们会问:“你们去哪里度假了?”
听起来是不是很美好,你们在哪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假期?
这种表达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悠闲和深度体验的态度。
许多荷兰人的度假方式通常是带着孩子在一个地方住下来,沉浸式地体验当地的生活,而不只是浮在表面的“景点打卡”。
我发现这种旅行方式才是更适合有孩子的家庭。
哪怕是去一个没有丝毫名气的山间小镇,但住在小镇里,沉浸式体验当地的生活节奏,和孩子一起摘苹果、摘玉米,在田间奔跑,在小山坡上散步....这样的生活与平常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周围的一切对孩子来说都很新鲜,他所有的好奇心好像都被打开,兴致满满地探索着,那叫一个放松和惬意。
大自然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他们可以尽情释放,找出无数种让自己快乐的方式。
这种与自然、与生活的真实联结的度假,远比打卡十个景点更有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