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parency
茶香袅袅,古韵悠扬,身着宋制服装的学生们手持茶筅,手腕轻旋,茶汤泛起雪白沫饽,宛如疏星皎月。这一幕,是《非遗宋代点茶》课程的日常教学场景,也是职业教育活化传统文化的生动缩影。羊城晚报记者近日在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的茶艺实训室里看到,他们将千年点茶技艺引入课堂,以“非遗为核、产业为用”的理念,探索出一条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从非遗到课堂:茶餐融合的破圈尝试
在《非遗宋代点茶》课程的课堂上,茶餐融合的破圈尝试不仅是一次教学实践,更是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深度对话。课程通过8个标准化项目和32个典型工作任务,将宋代点茶的技艺传承、文化解码与商业转化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链条学习体验。
课堂中数字化投屏展示点茶手法
课程邀请了非遗传承大师黄建红、佛山金沙洲温德姆花园酒店董事长陈霖霖等专业人士作为企业导师参与教学,他们不仅带来了前沿的市场洞察,还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商业场景案例,使得课堂学习与行业需求无缝衔接。
“从精度达0.1克的茶粉称量,到解码宋式美学在现代服务业中的表达,每一步都考验着我们的专业素养和创造力。”参与课程学习的酒管244班陈展颜说。
学生正在学习点茶技艺
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团队为佛山温德姆花园酒店设计的茶餐融合下午茶宴方案,不仅将传统宋代茶点改良为符合现代轻食趋势的精致餐点,还融入了互动体验环节,让顾客可以亲手尝试点茶制作和茶百戏创作,增强了沉浸感与文化传播效果。这一创新设计吸引了岭南集团旗下广州花园酒店、中国大酒店等多家高端酒店的注意,目前方案已进入落地洽谈阶段。
管理学院行政工作临时负责人张丹凤表示,这种“非遗+餐饮”的融合模式,不仅是对宋代点茶技艺的活态传承,更是对传统文化商业价值的深度挖掘。学生在项目中需要综合考虑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消费者体验设计以及商业可行性,从而培养出跨学科的创新能力。
从课堂到赛场:以赛促学的创新实践
2024年,管院学子在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凭借“一‘点’清欢,宋风雅宴”主题作品斩获一等奖。这一作品不仅还原了宋代点茶的精致技艺,更将茶道美学与现代餐饮服务深度融合,打造出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的茶餐体验。
据了解非遗传承大师黄建红多次到校授课,亲自指导学生掌握非遗点茶十二式的核心技法,如调膏,击拂,拂沫,立乳等,同时融入茶礼、茶器鉴赏等文化内涵,让学生从技艺到精神层面全面理解点茶艺术。来自佛山温德姆花园酒店、广州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的专业导师,则带领学生参与茶文化节策划、非遗展演等实战项目,让他们在真实商业场景中检验学习成果。
宋式菜肴团扇菜单设计
酒管222班杨苪敏是参与比赛的成员之一,她说:“企业导师带给我们的实战经验特别宝贵,在瑰丽酒店、广州白天鹅宾馆实习时,我观察到现代消费者更加注重体验感,这直接启发我们在世赛作品中加入观赏+实用的茶餐体验,这也成了作品的一大亮点。”
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管理学院正规划建设“云端非遗工坊”,未来学生可通过VR技术“云游”茶园,观摩传统制茶工艺,更加直观感受非遗产业链的完整生态,从而激发更多创新灵感。
从建盏残片的文物研究到茶粉胶囊的工业化设计,从课堂上的技艺传授到酒店宴会厅的商业转化,师生们用实践证明了职业教育在传统文化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正如非遗传承人黄建红所说:“当教师们带着技艺走进课堂,又带着创新反哺产业时,非遗传承就获得了真正的生命力。”
宋代美学宴席餐台设计
陈霖霖介绍,下午茶市场一般围绕着年轻消费群体及少许商业群体,随着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变化,从味道放在第一位慢慢演变到除了味道还需要仪式感。点茶源自于唐宋时期,在那个期间也便积极开展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所以作为国际酒店如果能提供有下午茶(茶歇)的商业会谈活动,是一大亮点,甚至可以起到促进双方合作的作用。对于家庭客户群体,也可以一边体验宋代点茶以及特制的茶点,一边给孩子熏陶相关的文化知识,让下午茶的客户群体不再单调,扩大了消费群体。“下午茶本来是西方的就餐习惯,融入了宋代点茶后,产生了新的文化的碰撞和餐饮特色,兼具文化厚度与商业潜力,正是高端酒店需要的差异化服务。”陈霖霖说。
文、图、视频 | 记者 王倩 通讯员 刘秀珍 实习生 江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