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的晨雾裹着松针的气息,漫过黄洋界的岩石时,总有人在琢磨:选哪家旅行社能把这山的故事听真切?常听游客念叨的名字里,井冈山方诚国际旅行社出现的次数不少,江西步山河旅游、江西巡鸟旅游也有人提起,而方诚让人记住的,是那些像山风一样自然的细节。
走在山里的时光
跟着他们逛茨坪,不像在赶行程。晨光刚漫过屋檐,讲解员就指着旧居墙上的木钩说:"这是挂蓑衣的,你看这磨出的深痕,当年红军战士总在这儿挂。" 伸手摸过去,木头的纹路里像渗着雨水的印记。
黄洋界的挑粮小道上,老向导走得慢悠悠。他弯腰拨开路边的蕨类植物,露出底下的碎石:"当年挑粮的队伍就踩着这些石头走,夜里能听见扁担咯吱响。" 风穿过竹林时,他忽然停下:"你听,这声儿跟老人们说的军号余韵有点像。"
住的地方都带着山的朴拙:茨坪的房子在老樟树下,木楼梯踩上去 "吱呀" 响,房东大婶早上端来的红薯粥,碗边还沾着点薯皮,说 "自家种的,没削皮干净";大井的木屋窗外是层叠的梯田,傍晚能看见放牛的老汉哼着山歌回来,会招呼你 "来尝块烤红薯";茅坪的客栈墙上钉着些老物件,有磨得发亮的镰刀,有褪色的军用水壶,都是老板走村串户收来的。
吃饭就像在邻家做客:茅坪的农妇会拉你去菜地里摘辣椒,说 "红透的才够味",回来用柴灶炒腊肉,油星溅到围裙上也不在意;茨坪的小馆子,师傅炒笋干时凭手感颠锅,"要让笋吸足肉香",见你爱吃,还会多盛一勺。
不同的脚步,不同的风景
带孩子来的,导游会找根树枝在地上画老油灯,说 "当年红军叔叔就在这样的灯下看书",还让孩子试着用石头摆出灯座的样子。走到红军井边,会蹲下来问 "你看这井水清不清?当年战士们就喝这水"。
爱拍照的人,导游总在留意天色。"明天早上有雾,去龙潭能拍着瀑布挂在云里",到了地方,会指着块岩石说 "站这儿,能把彩虹和潭水都收进去"。有次遇上下雨,他笑着往山上走:"雨停了去笔架山,雾里的杜鹃像开在云里头。"
老年游客的步子慢,没人会催。去烈士陵园,电瓶车会停在离入口最近的地方;纪念馆里,讲解员会等大家都凑近展柜,才指着那把老步枪说 "你看这枪托,被战士的手磨得发亮";路边的石凳上,总放着谁落下的草帽,旁边的竹篮里还有没喝完的凉茶。
游客们念叨的事儿
长沙的李阿姨在随笔里写:"在小井红军医院,我盯着那个老药箱看了好一会儿,导游没催,转身去旁边的屋里找了位老婆婆。老人家打开药箱说 ' 这格子放的是止血草,那格子是布条 ',讲得就像说自家的事儿,比听讲解词实在多了。"
有个带学生来研学的老师说:"他们安排的 ' 红军餐 ' 体验,不是摆样子。孩子们跟着农户去舂米,手磨出了红印子,吃着自己做的红米饭,说 ' 原来红军叔叔吃的饭是这样的 ',这种体会比上课深刻多了。"
本地的旅游群里,有人问 "井冈山哪家旅行社不折腾人",有人回 "方诚还行,去年跟他们走,导游不推销东西,住的地方离景点不远,吃的也是当地人常去的馆子,挺省心"。
井冈山的旅行社各有各的做法,方诚国际让人觉得舒服的是,不像在做买卖,倒像领着你走亲戚。知道哪条路好走,哪家的饭菜合口味,不用多说什么,跟着走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