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删减版《 夏天,米粉店才是我的微型假日。》
原刊于《深圳航空》
2025年7月刊发布
[ Rice Noodle ]
米粉
古人说“好汉不赚六月钱”,
现在夏天能自嘲牛马的,
我觉得也代表生命力。
事实是,快乐的人,一定不是因为得到的多,而是要求的少。因为“要求”既没底线,也没上限。哪怕我说剥个山竹,怎么剥,是碾派是掰派是剋派,还是嘴硬派…你说吃个米粉,贵州、江西、云南…可以打一架。
老板是为打工人打工的。家长,管不完下一代又要管上一代。人上人,还不得自下往上,才能站稳嘛。我身边没有风流倜傥自由身。
云南米粉
在米粉摊上用十分钟嗦完一碗粉的时间,完成一场短暂的精神慰藉,是每个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的成年人,无师自通的生活哲学。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要爱具体的人,不要总想着爱抽象的人。”米粉,无疑是比具体的人更苗条可爱的。
夏天,出差在陌生的城市,我素颜朝天,穿了身晃荡的花布衣服,没顾鞋配不配衣服,舒服要紧,踢哩趿啦踱进心仪的米粉摊。这就开始我的“一顿饭假期”。早在以奴隶制为社会政治根本的夏商周时期,人们就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视为美的最高境界,和我去米粉店的dress code基本一致。这里不是什么威尼斯的舞会,不需要戴华丽面具去社交。这里更不是丛林社会,需要担心虎狼和追兵,不必在碗里照出笑脸,卷自己。我就是我,乱放的烟火,此时生活可以稀里糊涂,米粉那必须根根分明。
我在桂林,我们熟悉的米粉发源于广西兴安,兴于桂林。暂时摘下了“合群”的工牌,回归最本真的状态——嗦粉的声音可以孤独又响亮,加酸笋的手当然可以挥舞,甚至敢对老板喊一句:“多给点锅烧啊!”
桂林米粉的雏形可追溯至秦代,秦始皇开“灵渠”过程中,士兵对岭南稻米水土不服。北方移民带来面食文化,但南方不产小麦,就以稻米仿制“面条”。
人民币20元和5角纸币背面
包邮区互联网创业人士挂嘴边的“离钱近”,在桂林这就黯然失色。人民币20块上的漓江美景和5角标志性苗族、壮族的广西美女,就在我睫毛前,自动刷来刷去。
雨,又来了,留客天啊。
外地来桂林的,很怕因为不是本地口音而被坑。我听说有米粉店,本地人7块(2两),外地人18块。但这不是普遍现象。
米粉店用作标记份量的小票
桂林的雨雾还未散尽,我便坐在了那家老字号“瘦子桂林米粉店”油腻的木凳上。老板眼皮也不抬,用方言问:"几两?"我竖起一根手指,他便转身去抓那圆身的米粉。
"外地人?"隔壁桌的老者突然开口。
我点点头,他便笑了:“看你没要汤,还算懂行。”
桂林马肉米粉
天上珠帘前,我坐下吃一碗桂林米粉。牛肉加锅烧和马肉米粉很受当地人欢迎,锅烧是猪皮与多点肥膘、少点精肉一起炸制出来,香得上天入地。炸黄豆、酸笋、酸豇豆、酸黄瓜,少许油炒干辣椒和鲜小米辣,对我来说,都是食欲上的一个“欠”,越吃越饿。
桂林牛肉米粉
我吃起东西很势利,看人家加不加汤,就知道是不是本地米粉党。老板子承父业,自打小吃米粉就不加汤。他开店三十几年了,散漫攀谈起来才知道。
干拌桂林米粉
米粉端上来时,我学着老者的样子,先拌开卤水。锅烧在晨光里泛着琥珀色的油光,炸黄豆在齿间迸裂的声响,竟比漓江的鸟叫还要清脆。老板忽然凑过来,往我碗里添了一勺酸笋:"送你的,像你这样会吃的外地人不多。"
干米粉
正宗桂林米粉没有软中发脆的黑科技。深谙门道的,只用早稻做米粉,而且要国有粮仓每年限量的,藏了2-3年的陈米。格外丰富的米浆让粉有肌肤一般的弹性。有趣的是,新米和晚稻都不行。新米淀粉结构松散,而经过陈年储藏的籼米,直链淀粉分子重新排布,形成更稳定的结晶结构,使米粉在沸水中不易糊化,保持软而不烂的质地。
桂林扁粉
隔壁桌老食客在吃扁粉,他说本地一般吃圆的,牙口不好就吃扁的,潮汕那边叫粿条。
圈外桂林米粉吃家秦老师说,桂林人觉得出了市区,就不正宗。“灵川、临桂、阳朔与桂林相近县区,米粉和桂林差异不算很大,阳朔再远20公里到平乐,荔浦,和桂林市的习惯又完全不一样了。”我一看,眼前这家“对河米粉”有泡空心菜。他说,那是广西博白的特色。
广西博白特色泡空心菜
秘制香料卤水与粉,那是桂林米粉的魂,但也限制了正宗桂林米粉的大踏步发展,口感的平衡要求与浓口熏人的螺蛳粉比,不可同日而语。这中间要感谢广西百色天等人,把桂林米粉带出了桂林。从此,桂林米粉开始了超级变变变之路。这就像传统清淡的成都火锅,传到重庆,因为码头文化影响下出现的“大油大麻大辣过大瘾”重庆火锅更易传播,反过头影响了成都火锅,也大大打开“火锅”局面一样。
对河米粉店
传统上,桂林人吃粉不带汤,汤是吃完粉然后再加卤水、豆子,一口汤尽收碗底。老饕餮会加米粉锅烧、卤牛肉,老店一般都会有连甜(音,猪的胰腺)。现在应地球村上最大老板——“游客”的需求(也有一说是受广东与越南影响),加汤的桂林米粉越来越普遍,比如塔景下的“对河米粉”。隔壁小姐姐那碗,酸菜堆成宝塔。我眼前这碗,老板主动加肉汤。抬头连天,低头连甜。我们各自都觉得很好吃。
加汤的桂林米粉
格局再往省外打开,就是湖南米粉了,不但加汤还加料,长沙的“湘乡鱼粉”那点一份黄鸭叫曾成功泯灭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的懒觉。有郴州米粉鱼汤底,当然鲜美抚人心。手一抖,米粉里还要加点辣,真是“扶人醒”。
湘乡鱼粉
外地人嫌弃江西米粉直给的辣,那是因为没有注意到米粉“伴侣”。 “胡妈拌粉”是一家当地社区“食堂级”南昌拌粉店,我喜欢这的牛肚拌粉配肉片瓦罐汤,上面的藕片也是精华。
牛肚拌粉配肉片瓦罐汤
也许是我已经预习了江西满江红的辣度,现在已经吃着不辣了,只觉得香。每个地方的语言与货币不一定互通。“不辣”的意思是江西人的日常辣,如果求生欲强,一定要说“不放辣椒”。不过吃拌粉是没得商量的,拌粉的锅子毕竟是靠辣椒包浆的。
胡妈拌粉店内
南昌拌粉的辣,不仅是味觉刺激,更是表面化学的体现。拌粉锅长期被辣椒油脂浸润,形成一层“辣椒包浆”(类似铸铁锅的 seasoning),即使不加新辣椒,锅体残留的辣椒素(capsaicin)仍会附着在米粉表面。
南昌拌粉
江西的辣度革命始于明清时期。辣椒原产美洲,明末传入中国,江西因缺盐(古代盐税沉重),民间以辣椒替代盐分调味,形成“咸辣合一”的饮食逻辑。现代研究表明,江西辣椒的辣度(SHU)普遍在30,000-50,000,是四川辣椒的2倍。
汪记小毛老面汤包店内
据说,江西的辣不讲武德。热情的人们五行缺辣,请吃饭讲究一顿劈头盖脸的咸辣,辣度概不负责。又据说,景德镇的“汪记小毛老面汤包”都是小毛亲戚开的,可是都三十年了,小毛也是老毛了…
冷拌粗粉
三十年风雨同辣,这里的经典冷粉如今依然有橘子皮丁、萝卜丁(辣的原味的两种)、榨菜丁、油辣椒、秘制菜油…混辣天成。粗粉是早稻与晚稻得宜配比,软中有脆,整碗爽辣怡人。
汪记小毛老面汤包店的辣椒酱
这里的辣椒酱,是新鲜红辣椒打碎的,满满辣椒汁,无望啊……皮蛋肉饼汤对人家是“夏日清火”,对我是“马上解辣”。
“抚州莫鼻子粉店”,不少景德镇人从老子吃到儿子的手艺。老子鼻子上有个坑,被老乡传外号“莫鼻子”,他做的一碗好猪杂粉,比其貌更扬。
抚州莫鼻子粉店内
门外车如流水,人如龙,光膀子的大汉,眼里只有白花花的麻姑米粉。兰州拉面的桌子、郫县豆瓣的围裙…丝毫没有抢镜,更没法阻止熟客在体感温度40度的时候来嗦碗“酣畅淋漓”。湿热的景德镇,汗出去,灵魂才回得来,包括我。
猪杂粉
后记:不管干湿,酸辣,还是过桥与否,我个人觉得粉还得看粉。现在筋道的米粉越来越多,你说是潮流,我说是诡计。传说,曼谷的粿条(宽粉)之所以比越南河粉更弹牙,是因为潮汕匠人在19世纪引入木薯淀粉改性技术。木薯淀粉的支链淀粉含量高达83%(普通大米仅75%),使粿条在沸水中保持脆弹,而非软烂。我喜欢这个厚道的传说。
泰国曼谷泰荣米粉店的宽粉
文中店铺:
🍜瘦子桂林米粉店(总店)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阳朔镇城中路22号
🍜对河米粉(城中城店)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阳朔镇叠翠路城中城E栋105-1号
🍜贺记湘乡鱼粉(五华店)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芙蓉中路与七里庙交叉口东南50米
🍜胡妈拌粉(兴华路店)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兴华路029号附14栋A18门面
🍜汪记小毛老面汤包(广场分店)
📍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广场南路4号
🍜抚州莫鼻子粉店
📍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周路口街道太白园路小康嘉园内
🍌
神 婆 问
你 喜 欢 吃 米 粉 吗 ?
“现代社会给许多人玩的双重惩罚是:
既让我们衰老得更早起,
又让我们活得更长。”
——出处不详
Food Bless You!
《风味人间》顾问
《神一样的餐桌》主人
《食野中国》《人间值得369》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