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度白酒,又一次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6月底,五粮液宣布,公司将在9月份推出29度五粮液·一见倾心等低度酒产品。无独有偶,泸州老窖在股东大会上透露,已经研发出28度国窖1573,同时16度、6度的国窖1573正在测试中。
随即,酒类从业者开始将目光聚焦“低度酒”。看好的声音认为,低度酒将为白酒续命,不仅可以拥抱年轻群体,还可以拓展海外市场;看衰的声音认为,低度酒不属于白酒,应该属于发酵酒,低度白酒是“邯郸学步”。
多年以来,主流酒企的核心大单品皆是高度酒,如茅台酒53度、五粮液/泸州老窖52度、汾酒53度、西凤酒52度等。
于是,“高度酒好”的认知在多数人心目中生根发芽,甚至广为流传。第一个说法,高度酒是纯粮的,低度酒是勾兑的;第二个说法,53度是酒精分子(乙醇)与水分子缔合最紧密的浓度。
另外,伴随着贵州茅台的一枝独秀,分酒器成为众多餐饮的标配,小杯喝高度酒再配矿泉水成为商务宴请的标配。我在《喝酒大省的护城河正在“溃败”》一文中写道,豪饮的低度,被温柔的小杯“打败”,意味着豪饮的“海量”被小杯的“高频”取代。
回归白酒的产业发展再看低度酒,为何本轮低度白酒值得关注。
上世纪70年代,国家轻工业部正式提出“优质、低度、多品种”的产业方向,强调低度化对节粮、健康和经济效用的意义。
回看70年代,诸多酒企便投入科研力量研发低度白酒,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以五粮液为例,1972年便因外商需求开始低度化研究,1978年推出的39度酒成为出口主力产品;以张弓酒为例,1973年应用低温冷冻技术研制成功38度张弓酒,开创低度白酒先河;以双沟酒为例,1979年39度双沟大曲斩获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优质酒称号,为低度白酒品类首例。
有意思的是,五粮液成功研发低度酒,竟然与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据《五粮液集团志》记载,1975年,华罗庚教授带队到厂推广“优选法”,技术人员应用其数学模型优化低度酒勾调方案,显著提升了39度五粮液的稳定性。
1987年,“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确立四个转变,即“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果类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及“优质、低度、多品种”的方针,并开始全国推广。
在政策的引导下,酒企们纷纷进军低度白酒的赛道。
1989年,第五届全国评酒会共收到低度酒样品128个,占白酒参评总数的53%,最终评选出17个国家名酒品牌中,有15家报送降度及低度酒(除武陵酒、宝丰酒两家)。有意思的是,在这次评比中,43度与53度贵州茅台酒、39度与53度郎酒并列为国家名酒。
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国内公务活动中严禁用公款宴请和有关工作餐的规定》出台,其中提及“工作餐不准上价格昂贵的菜肴,不准用公款购买烟、酒” 。
叠加1988年国家放开名酒价格管制,茅台、五粮液等名酒企业大幅提价。于是,市场出现“老外不喝、党政部门不敢(公款)喝、老百姓不喝(价格贵)”的局面。众多酒企为应对市场寒冬纷纷降价自保。
反观古井贡酒,连续推出“降度降价”“负债经营”“保值销售”等策略。其中“降度降价”(低度酒卖低价)的方式成功走出困境,在白酒行业率先冲出低谷,1995年业绩位列全国白酒企业第二名。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惊人的相似。
202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第四章公务接待第二十三条规定“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档菜肴,不得提供香烟,不上酒。
基于此,我们再来分析五粮液们本轮的“低度酒”战略,或许会更接近真相。
首先,国家标准为低度酒保驾护航。2024年3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白酒质量要求 第1部分:浓香型白酒》国家标准(GB/T10781.1-2021)中就对白酒产品在产品生产日期1年内(含1年)和1年后的酸酯含量等提出理化要求。简言之,低度白酒不用再担心酒体酸酯含量动态变化而被认定为不合格。
其次,降度降价不会影响品牌定位。虽然低度白酒的成本不低于甚至高于高度白酒,但消费者更容易接受“加水降度”的理念,从而接受低度品牌酒价格低于高度品牌酒的事实,而不会影响品牌的原有定位。另外,低度白酒是新品类,市场上并无库存,很容易实现“厂家生产、商家销售、用户尝鲜”的流通新局面。
再次,低度白酒更容易和世界接轨。40度左右是海外烈酒的分界点,≥40度的税负远远高于<40度。以欧盟为例,税差可达3-7倍;以美国为例,税差最高可达23倍;以日本为例,税差接近60%。在实际操作中,39度五粮液合理规避欧盟烈酒税,产品归类为“其他发酵酒”,税率可降低40%-50%。
最后,浓香实现对酱香的弯道超车。近年来,在贵州茅台的引领下,酱香白酒的优异表现,以更少的销量却实现最多的营收及利润,深深着刺激着占据市场份额最大的浓香产业。流通市场上,市场出现酱香更高贵的说法,甚至有“遇上酱香,再无它香”的说法。正是消费市场神话了“53度与酱香”的关联,所以本轮白酒低度化注定了与酱香无缘。
之前,洋河曾经推出43.8度、33.8度的微分子系列,今世缘坚持42度的“中度”(并提出“中度酒王”的概念),金六福·一坛好酒曾经推出40.8度等,在浓香52度的眼中皆可被视为“低度酒”,为何它们没有大获成功呢,或许是降度不够震撼、不够彻底的原因,也或许是其品牌力弱、号召力差的缘故。
如今,浓香大王五粮液在股东会上透露29度五粮液的规划,紧接着浓香鼻祖泸州老窖便在股东会上透露28度甚至16度、6度国窖1573的规划,持续引发行业热议,足见低度酒即将迎来“滔天巨浪”。
6月中旬,我司收到一份“29度五粮液市场调研样”,总共有三款风味酒样。我便喊着小伙伴们一起品鉴,出人意料的是,男的与女的、中年与青年,在闻香体验、尝味体会、饮后体感、综合评价等多方面意见几乎相左,足见这三款风味酒样的“魅力”。
伴随着“公务禁酒令”的出台,酒业从新周期进入第四次行业调整,唯有创新才能穿越周期。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头部酒企推动“低度白酒”的上市“是利好,不是利空”、“是战术,更是战略”。
山雨欲来风满楼,低度白酒尚未正式上市,却已名传天下,足见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