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山风光
◎郦萍
翠微路位于海淀区东南部,北起万寿路,南至莲花池西路,中部与西长安街延长线复兴路交汇,是京城一个充满生机与诗意的地名。
据《北京市海淀区地名志》载:翠微路初建于1939年,当时只是一条无名的乡间土路,宽不过三四米,1958年改建为沥青路后,因其北端与万寿路相交处正对着西山之翠微山,故名“翠微路”。
“翠微”二字始见于《尔雅·释山》“未及上,翠微”,即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后广义上指葱郁的青山。唐高适《赴彭州山行之作》曰:“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而韩愈《送区弘南归》所云:“汹汹洞庭莽翠微,九疑鑱(chán)天荒是非。”则形容山光水色青翠缥缈。
因“翠微山”之名极富意境,所以全国各地有多处以此而称的山岭,而北京的翠微山位于石景山区与海淀区交界处,为西山八大处三山之一,由七处上至山顶,便可一览“翠微绝顶”之景观。
西山八大处是一座历史悠久、盛名远播、风水宜人的山地佛教寺庙园林,古有“三山如华屋,八刹如屋中古董,十二景则如屋外花园”之说。它由翠微山、青龙山、虎头山三山环抱。中间是主峰翠微山,海拔489.1米,左边是青龙山,海拔438.6米,右边是虎头山,海拔387米。故有“三山鼎峙八大处,青龙白虎保翠微”之美誉。
据《北京市石景山区地名志》载:翠微山曾名平坡山,自明洪熙帝改平坡山为翠微山之后,平坡山之名遂废弃不用。明宪宗朱见深所题《御制大圆通寺碑》云:“曩(nǎng)洪熙改元之初,皇曾祖仁宗昭皇帝以西山平坡大觉寺创始唐代,迄于金元,屡废屡兴,仍复圮毁,乃涣发宸断,命工鼎新重建,赐额曰大圆通。更其山名翠微。”由此可见,改平坡山为翠微山是洪熙元年,即公元1425年。
“洪熙”即明代第四位皇帝朱高炽的年号,但他在位不到一年。相传他登基不久便到西山观光赏景,当来到一个叫平坡山的山脚下举目远望时,但见山峰幽静而青翠,于是便想起唐代诗人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的名句“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便乘兴将“平坡山”改名为“翠微山”。
翠微山为佛教圣地,自唐代以来以佛寺为胜,山上建有佛寺,初称龙泉寺,因佛寺所在之山称觉山,所以重建佛寺之后改称觉山寺。“觉”在梵语中有“觉察、觉悟”之意,即“察之恶事,开悟真理也”。“觉山”,佛经曰“佛之妙觉于山也”,后又因该山山势平缓而改称“平坡山”。洪熙帝将平坡山改为翠微山,蕴含着佛山圣地幽深盛郁之禅意。
在翠微山上的一块巨石上,刻有“翠微山”三个大字,每个字一尺见方,极为醒目。据《西山八大处古韵》载:明成化七年(1471年)4月,礼部员外郎谢宇与友人同游八大处,在双泉寺进香后,应僧人之邀,于巨石之上镌“翠微山”三个大字,并在其下方题诗一首:“转壑攀云路不迷,宦情尘虑暂相违。老禅究竟真空想,特为磨(摩)崖写翠微。”与其同游的杨清遂即兴在这首诗的下面以“再用前韵”为题,镌诗曰:“我亦常嫌世务迷,清泉白石久相违,朝回拄笏(hù)频西望,黛色参天空翠微。”
翠微山顶的一块巨石上,另刻有“翠微绝顶”四个大字,标示出此山即为翠微山,且有诗赞曰:“一从平坡改翠微,名山古寺信增辉。高人韵士经行处,赋诗留题颂声蜚。”登临此处,便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意境,历来为京西登高之佳处。
翠微山为“八大处十二景”之一、谓之“翠峰云断”。明《宛署杂记》云:“登之则极目平原,百里草树在目。每春夏之交,晴雨初歇,烟云变幻,金碧万状。”每当雨后,或清晨天气湿润时,往往有云气横于半山,如画中之云断然。有时凝固不甚流动,有时行动甚速,或自峰后绕于岭前,或自山窟吐出上升。所谓山中看云起者,至此可观奇景。明代安徽亳州人、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薛蕙游翠微山时遇雨,遂赋《雨中游翠微山》:“亭午翠微山半路,下看山底翠云生。客来准拟山中宿,雨至何妨洞里行。隔竹泉声初淅沥,傍岩花树转分明。题诗携酒两殊绝,翻怪风烟报晚晴。”其诗勾勒出雨中翠微山苍翠欲滴、清新幽雅、极富生机的景致。
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曾多次登临游览翠微山,并写下《说京师翠微山》一文,对翠微山的地理方位、地势风貌进行了生动描述:“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出阜成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由此可见,他不仅对翠微山了如指掌,且有着特殊的情感。
翠微山下“翠微路”,既富诗意,又富禅意,其北侧的翠微烟雨公园遥对西山之翠微山,园中绿植种类丰富,四季常绿。细雨绵绵之时,呈现出一幅充满诗意和画意的景致,给人一种闲情逸致的意境。
供图/郦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