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面包一哥”桃李面包,如今却陷入了令人担忧的困境。2024年财报显示,其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分别同比下降9.93%和9.05%,高达300多亿的市值蒸发更是令人触目惊心。这家15年前成功上市,被誉为“中国面包第一股”的企业,如今为何遭遇了如此沉重的打击?这并非简单的“中年危机”,而是其商业模式与时代脱节的必然结果。
回顾桃李面包的辉煌,其成功秘诀在于中央工厂统一生产、大规模配送的模式,这曾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构建起坚实的“护城河”。然而,消费者的需求已悄然改变,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饱腹感,而是追求更优质、健康、新鲜的烘焙体验。 桃李面包对传统商超渠道的过度依赖,也成为其困境的症结。去年,传统商超渠道的营收占比仍高达61.5%。 当达利食品等竞争对手积极布局社区团购、即时零售等新兴渠道,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购买体验时,桃李面包却固守传统,错失了抢占市场先机的良机。
更令桃李面包雪上加霜的是,蓬勃发展的现烤面包店正对其构成巨大的威胁。根据展会餐饮数据,截至今年3月15日,全国面包烘焙门店数量已突破35万家。这些门店提供新鲜现烤的面包,迎合了消费者对健康和新鲜度的追求。 与之相比,桃李面包的包装面包因为了延长保质期而添加的各种添加剂,在健康意识日益提升的今天,显得缺乏竞争力。 此外,现烤面包店更能根据顾客口味需求灵活调整产品,推出新口味,而桃李面包在产品创新方面则显得乏力。 去年,其研发费用甚至下降了三成,这更进一步削弱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
桃李面包并非没有尝试自救。它积极开拓华南市场等新市场,但华南地区烘焙店林立,竞争异常激烈,其新工厂产能利用率低,华南地区营收暴跌25.79%的事实也证明了其新市场拓展的步履维艰。 它也尝试推出豆沙圈面包、黑面包等新品,但这些新品未能激起市场水花。 这从侧面反映出,桃李面包的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
桃李面包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商业案例: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没有永恒不变的竞争优势,只有不断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桃李面包的困境,并非面包行业式微,而是其商业模式已落后于时代。 它曾经的优势——中央工厂模式——在面对强调新鲜和个性化需求的现烤面包店时,显得毫无竞争力。
未来,桃李面包能否成功转型,打破困局,实现逆袭,仍是一个未知数。但这无疑为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企业只有持续创新,紧跟市场趋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桃李面包的故事,值得所有企业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