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子友(山东日照)
中岳嵩山一一名山之旅
嵩山,地处河南登封市,被称为天地之中,万山之祖。
八千年的文化沉淀,孕育了佛、道、儒三教荟萃,相融共生。因其“一天一地、一佛一道、一文一武”齐聚一山而闻名于世。
游嵩山,不只一山。在周围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中,还有星罗棋布的人文景观。其中属“中国之最”的就有六处:禅宗祖庭——少林寺;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最古老的砖塔——北魏嵩岳寺塔;最古老的阙——汉三阙;最高的柏树——汉封将军柏树;最古老的观星台——告城元代观星台。
仅就嵩山而言,还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太室山厥胜在阳,绵亘横阔,兀立尊严。正面仰望,如巨龙盘卧。古往今来,都把登峻极,览天下,观胜景,赞中原视为一天乐事。宋代范仲淹有名言:不来竣极游,何以小天下?
嵩山一游,首先从登太室山开始。
(2015)5月12日21点,乘火车至郑州,转乘汽车到登封,再乘市内公交车至山下(嵩阳书院)时,已是第二天9点半了。
下车时询问一年龄比我稍小一点的行人,从何处登山?他说“我也去,跟我走即可”。此时太阳当空,天气炎热。幸亏路边绿化较好,两边的树已能遮荫。沿阶而上,流水潺潺,路上行人络绎不绝。一路走一路聊,当他得知我要登顶时,颇为不解地说“上山顶要一天的时间,现在去怕天黑也下不来”。我问他上去过没有,他说没有,只是到山门就返回。我由此推断,他及路上行人大都是休闲的,便向他告别,前行大约3里路,到达老母洞,这里才是正式的山门。
大门右侧立一巨石,上书“中岳嵩山”。
大部分上山的人都到此结束了,而买票上山的人却寥寥无几。进门后前行不远,遇到4男2女,是从开封来的。之后又遇到2男,是从信阳来的。之后便若即若离,相继前行。
经观音阁,过竣极宫,山路逐渐陡峭。路边不时有“嵩阳运动地质遗迹”的标牌,循此观察,确实发现被标识的山体石质与其他山脉不同,石纹多绉而扭曲,并呈褐红色,因不谙此道再无心细察,而专注爬山。
与此相较,倒是很想路边能出现一些摩崖石刻之类,但除在一面积较大的石壁上刻有“神岳.邵华泽题”,和边上一字数较多的石刻外,还有一险要处刻有“定心石”,一处刻有“云城”之外,其它都没有发现什么了。
过规模宏大的“中岳行宫”之后,山路更为陡险,直线上百级的陡峭险道过了好几道,楼宇亭阁掩映在林荫深处,时有所见。
直至登上一自西向东的最后一道陡阶,前方才豁然开朗。这就是三皇口,由此往北直通竣极峰。
到三皇口,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若即若离的的几伙人陆续集中到了一起。除了上述那两波,还有后面遇到的两位外地女大学生。她们说上山时经人指点没买门票,绕小路1个多小时才上来的。
大家在一起边喝水吃东西边讨论下山的路线。我借过一青年的“嵩山全景图”,发现下山的路有两条:一条沿途风景众多,还有瀑布、一线天等,但路途长;一条几乎与上山的路并行,可直达法王寺,且路途较近。她们选择了前者,我因主要目的是爬山,则选择了后者。
休息过后,大家陆续上路继续前行。因道路较为平坦,体力和心情都大为放松。经天神庙,过王娲殿(遗址),便来到了山顶一平坦场地,以为己到顶峰,但前面还有一绝壁,登上之后,发现一水泥标志,上书“竣极峰,1491.73米”。
登顶成功了!
下山的路,自峻极峰到天爷庙,都属山顶部分,都是郁郁葱葱的松林,再往下便是高大茂密的柞树林,彩蝶纷飞,蜜蜂嗡呜,还有喜鹊、乌鸦和一些不知名的小鸟在路边飞来飞去。此时虽烈日当空,但有浓荫遮道,并不觉得太热。
独自行走在这鸟语花香的深山老林中,除在一岔路口看到一伙上山的人外,其他再也没见到什么人。一个人独享这般美景,实在太奢侈了,于是便在一棵大柞树的根上坐了下来。与此同时,前面也飞来一只喜鹊,在路上跳来跳去。我喝了几口水,在随身带的一块馒头吃了大部分,而给它留下了一小部分,便继续下行。
从中部开始,下山的路越下越陡峭,上百级、数百级的台阶一段接一段。在这陡峭的山路上,反而碰到了几波上山的人,都表现出了畏惧之意,这从他们反复向我探寻的口气中便可看出来。
终于到山底了,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2015.5.12 游览
2025.7.3整理于法国普罗旺斯
作者沈子友(心系远山),山东日照人,1970年入伍,1984年军转工,中铁十四局退休。
编辑: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