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做馒头时,都陷入了一个常见的误区,那就是过度揉面。他们认为,揉面的时间越长、力度越大,面团就会越光滑、越有韧性,蒸出来的馒头也会越好吃。但实际上,过度揉面会让面团中的面筋网络过度发展,变得过于紧实。就像给面团穿上了一层厚厚的“铠甲”,阻碍了面团的发酵和膨胀,导致蒸出来的馒头口感干硬,缺乏松软度。
举个例子,就像我们拉伸一根橡皮筋,如果拉伸的力度适中,橡皮筋会有一定的弹性,可以轻松地恢复原状;但如果用力过猛,将橡皮筋拉伸到极限甚至拉断,那么橡皮筋就会失去弹性,变得僵硬。面团中的面筋也是如此,过度揉面就如同用力拉扯橡皮筋,会让面筋失去原有的弹性和延展性,从而影响馒头的口感。
让面团“呼吸”的关键在于合理发酵。发酵是制作馒头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就像是给面团注入了一股神奇的力量,让面团在酵母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奇妙的变化,从而变得松软可口。
酵母是发酵的“魔法师”,选择合适的酵母是成功发酵的基础。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酵母有干酵母和鲜酵母两种。干酵母便于储存和携带,使用前需要用温水溶解激活;鲜酵母的活性更高,发酵速度更快,但保质期较短,需要冷藏保存。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酵母,并注意查看酵母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确保酵母的活性。
水温对酵母的活性有着重要影响。水温过高会杀死酵母,导致发酵失败;水温过低则无法激活酵母,发酵速度会变得缓慢。一般来说,最适合酵母发酵的水温在35℃ - 40℃之间,这个温度类似于人体的体温,用手触摸感觉温热但不烫手。在和面时,要根据面粉的吸水性适量加水,水太少面团会过硬,发酵困难;水太多面团会过软,不易成型。通常,500克面粉加入250毫升左右的水比较合适。
发酵需要温暖、湿润的环境。可以将面团放在一个大碗中,盖上保鲜膜或湿布,防止面团表面干燥。如果是在冬天或气温较低的环境中,可以将面团放在温暖的炉灶旁、暖气片上,或者使用烤箱的发酵功能,将烤箱温度调至30℃ - 35℃,放入一碗热水增加湿度,为面团创造一个理想的发酵环境。发酵的时间要根据酵母的活性、环境温度等因素灵活调整,一般来说,面团发酵至原来的两倍大,用手指在面团上戳一个洞,洞口不回缩、不塌陷,就说明面团发酵好了。
发酵好的面团需要进行适当的揉面和整形。将发酵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轻轻揉搓几下,排出面团中的大气泡,但不要过度揉面,以免破坏面团中的面筋网络。将面团分成大小均匀的小剂子,搓成圆形或自己喜欢的形状,放入蒸笼中进行二次发酵。二次发酵的时间不需要太长,大约15 - 20分钟,让面团再次膨胀,这样蒸出来的馒头会更加松软。
蒸制时,要用冷水上锅,让馒头随着水温的升高逐渐受热膨胀。大火将水烧开后,转中火蒸15 - 20分钟,具体时间要根据馒头的大小和数量适当调整。蒸好后,不要急于打开锅盖,让馒头在锅中焖3 - 5分钟,这样可以防止馒头突然遇冷收缩,保持馒头的松软口感。
掌握了让面团“呼吸”的关键一招,再加上正确的揉面和蒸制方法,你也能轻松做出像棉花一样松软的馒头。下次再动手做馒头时,不妨试试这些方法,让家人品尝到美味又健康的自制馒头吧!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