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共一大纪念馆何以吸引外国游客?
文/本报记者 周心怡
上海市兴业路76号,青红砖相间的石库门建筑静静矗立。门前的游客总是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外籍游客的面孔,他们或驻足仰望,或低声交流,或举起相机记录。
“2024年,中共一大纪念馆观众接待量历史性地突破了300万,达到312万人次。”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说。
从外国政要到普通民众,这座铭刻着中国共产党初心的地标,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外籍游客来到这里。他们为何而来?关注什么?记者近日走进纪念馆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一大会址,寻找答案。
中外游客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前(周心怡 摄)
一群追求真理的先驱
“他们在排什么队?这里可以免费参观吗?”每当中共一大纪念馆前大排长龙时,总有外籍游客这样发问。当他们试着加入参观的队伍,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片“新天地”。
法国游客赫敏今年24岁,这是她第二次造访一大会址。她告诉记者,多年以前她初次参观一大会址时,街对面的纪念馆还在建设中。“这一次我参观了纪念馆内的展览,有很多意外的收获。”
在“五四运动开启新民主主义”展览单元,展柜里《新青年》创刊号封面的法语吸引了赫敏的注意。“‘La Jeunesse’在法语里是‘青年’的意思。一百多年前,那些与我年龄不相上下的中国青年为了真理和理想努力奋斗,这太令人敬佩了。”
纪念馆内,众多参观者的脚步在“开天辟地大事变”展区前停驻,荷兰游客卢卡斯就是其中一位。“这个场景还原得很真实,难以想象在那么小的房间中召开的一次会议,竟会成为中国历史上那么重要的时刻。”
在展览的第三部分,高3米、宽7米的巨幅油画《星火》令法国游客亚历山大着迷,他拿出手机与画面自拍合影。“虽然我不认识他们,但我可以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闪烁的光芒。”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赫敏受到深深感染:“中国人民有如此伟大的力量,他们中有许多都愿意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付出努力和牺牲。”
中外游客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参观(周心怡 摄)
一座历史现实交融的城市
走出纪念馆,迎面是新天地的潮流脉动:太平湖水波荡漾,石库门建筑与梧桐树影相映成趣,几步之遥的咖啡馆飘出拿铁香气……历史与当下在此碰撞,形成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这片街区有闹中取静的感觉,传统的建筑和摩登的高楼大厦并不违和。”李艾伊等一行四人来自韩国首尔,她们参观完位于黄浦区马当路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后来到一大会址,在“兴业路76号”门前与这座建筑合影留念。
这座朴素的石库门建筑,以凝固的砖石承载着流动的历史,又以其特有的庄严与开放,持续接纳来自世界的目光,帮助外籍游客认识上海、认识中国共产党。
“这座纪念馆就像一本开放的历史书,邀请世界各地对中国感兴趣的人走进它、阅读它、理解它,它是一个不设限的公共空间,我想这是上海这座城市赋予这个纪念馆的特性。”卢卡斯说。
“这片街区看上去小,却让人感觉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人来人往,但并不拥挤。”巴西游客艾伦是一名自由职业者,曾游览过全球30多个国家的50多个城市,这是她第一次来上海。
在艾伦眼中,在上海,那些昔日被点燃的理想之光,如今正以另一种形式融入城市肌理。“这里的街道干净整洁,安保措施很完备,人民也很友好,作为游客我感觉到自己被完全接纳。”艾伦说。
一个活力涌动的中国
“太不可思议了!”当记者问起外籍游客们的参观感受时,这是回答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
展陈有限,但历史的感召力无穷。亚历山大惊奇地发现,自己在纪念馆内听到气势磅礴的音乐,看到革命先驱的画像时,“也不由自主地心潮澎湃起来”。卢卡斯更是赞叹说:“一百多年的时间,一个政党从小到大,一个国家从弱到强,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变化更让人振奋?”
纪念馆外的广阔天地,改变还在继续。在中国这片创新开放、活力涌动的沃土,每天都在发生新的故事,每天都有新的机遇。
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古德塔对此深有体会,他目前是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得益于中国向埃塞俄比亚学生提供的全额奖学金,他来到中国学习生活,共享知识与发展成果。
“中国人总是很有进取心,他们团结一致、尊重彼此,人们重仁爱、讲道义,这真是一个可爱、包容、多元的国家,我喜欢这里。”古德塔说。
从历史文献到现实成就,从宏大叙事到个人体验,中共一大纪念馆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成就,也让外籍游客们看到一个东方大国在现代世界的创新表达。
太平湖畔,一批批中国团队接连宣誓。“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念的是什么?”艾伦十分好奇。“他们在重温入党誓词,回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听了介绍后,艾伦举起手机拍下这一幕,并说道,“中国的未来值得期待。”
刊于《参考消息》2025年7月3日第9版
编辑 杨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