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出去玩,看风景已经不是最主要的目的了。大家更想听到是故事、感受人情味儿、找点心里的安慰或者意义,特别是口罩之后,旅游更像是一种“心灵充电”或者“找自己”的方式。
当游客来到旅行社报名时,面对游客不仅仅要告诉游客去某地能看到什么,更要告诉客人在那里能感受到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1、心里缺啥就补啥
这几年人们都不容易,特别是经济的负增长让人真正感受到压力大。出去玩,不光是为了看什么,更想放松心情,找点感动,或者觉得这趟旅行有点特别的意义。无论是年长还是年幼,其实不就是要找到不一样的感觉吗?
2、手机刷屏看腻了风景
现在人们手机不离手,从早到晚刷刷刷, 短视频、朋友圈一个个艳丽的风景看到麻木,特别是那些精心剪辑、透过各种技巧制作的美景图看到的太多太多。很难再产生冲动,近年的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贵州的“村超”、江苏的“苏超”能成为旅游吸引力,是那里的真实故事、有趣的人间烟火、朴实热闹的生活气息。只靠美景当“背景板”是不够的 ,要有“内核与灵魂”。
3、黑悟空带火的山西行说明什么
让很多年轻人钻进深山去打卡的理由什么?是一种好奇,是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好奇,但他们不想干巴巴地听历史课,而是想亲身去体验一下,摸摸、看看、尝尝、玩玩,感受那种活生生的文化。在荒野乡村,一座古寺让他们痴迷,能看到的不是美景,而是历史故事。
当下旅游的“灵魂”是什么?—— 故事!
风景只是舞台,发生在那里的人、事、情才是主角。大家想去一个地方,可能就是因为听说那里有个感人的故事,或者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人。
这个“故事”不是瞎编的,得是从当地真实的文化、历史、生活中“长”出来的。比如一个老手艺人的坚持,一条老街巷的变迁,一种独特美食的由来。
讲好这些真实的故事,就是把当地的文化“翻译”成大家能听懂、能感动的话。
“讲好故事”有什么用?
打动人心才能让人掏钱:大家买东西(包括旅游)很多时候是“凭感觉”。一个能触动情感的故事,比光说风景多美更能让人下决心“去一趟!”
普通人也能当主角:最好的故事往往来自当地人、小店主、手艺人,甚至游客自己。鼓励大家分享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比官方宣传更有说服力。
让游客不只是“看客”:想办法让游客参与进来,亲手做点啥,体验一下当地生活,甚至留下自己的小故事。这样玩得更带劲,记忆也更深刻。
最终目标是啥?—— 用“真生活”换掉“假套路”!
别老强调“那有座什么山”、“是什么之乡”。要告诉大家“到那里你能感受到什么”——是找到儿时的快乐?是心里暖暖的治愈?还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豪?
去掉那些模式化的表演、千篇一律的纪念品店。多展现点真实的烟火气——街坊邻居的闲聊,热腾腾的市集,手艺人专注的眼神,那些活生生的、有温度的人和事,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逛当地的自由市场甚至比去名山大川还吸引人。
归根结底
现在的旅游,大家更想从“看景儿”变成“品故事、找感觉”。作为旅游出发地的组团也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地接也罢,要挖掘当地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文化和人情味儿,讲好普通人的真故事,让游客能参与进来、心里头有触动,用这种“活化的故事”真实体验,代替那些看腻了的旅游“老套路”。让旅游目的地从单纯的地理坐标变成情绪坐标。
“地理坐标”是什么?就是一个地图上的地址,XX山、XX湖、XX古城。它告诉你的是位置在哪里。
“情绪坐标”是又是什么?就是能戳中内心里那个点:是让你彻底放松了?让你热血沸腾了?让你感动落泪了?让你找回了童年?还是让你觉得“哇,原来我是这样的”?想想为什么当年的老知青愿意回到曾经留下青春记忆的知青点去看看?
在向客人推荐旅游目的地时,为什么要把地理坐标变成情绪坐标
1、风景容易“撞衫”,情绪很难复制:漂亮的山水、古镇、海滩,很多地方都有。但一个能让你“心里咯噔一下”的故事,一种让你念念不忘的烟火气,一种让你卸下所有疲惫的宁静氛围,这种感觉是独一无二的,是别处给不了的。这就是核心竞争力!
2、人们买的是“感觉”,不是“地方”:想想你为什么想去一个地方?往往是因为它在你的想象里代表了某种感觉——浪漫、冒险、怀旧、治愈、新奇… 你买的不是机票门票,是买一种期待的“情绪体验”。谁能精准提供这种情绪,谁就赢了。
3、好传播,易共鸣:你跟朋友安利一个地方,不会只说“那有座很高的山”,你会说“坐在山顶看云海翻腾,那一刻感觉所有烦恼都不算啥了!”(传递了“治愈/豁达”的情绪)。这种带情绪的安利,最能打动人心。
旅游目的地的伙伴该做什么呢?
少说一点我们这有壮美山河,少说一定我们是千年古镇,不如实实在在给客人设计出一个场景,让节奏慢下来,与其一天跑八个景点,不如踏踏实实的玩半天,喝喝茶,听听故事,摆摆龙门阵。这里卖的不是风景而是一种慢生活的情绪。
走进街巷,去体验普通人的生活,也许一碗有故事的面、一张饼,就能成为人们喜欢驻足停留的理由。北京的牛街本是当地百姓民族小吃的地方,如今人们愿意在那排上一个小时的队,为的是要尝尝那里的包子,这不就是一种情绪体验吗?
很多时候人们都愿意用所谓沉浸式体验来描述,其实那也已经成为了一种套路而已,而不是真正的体验,搞一些所谓抢亲抛绣球,好像是把客人带入场景,事实上都成了套路。山东临沂沂南县红嫂家乡旅游区推出的《跟着团长打县城》火爆出圈,通过让游客“身体在场+情感共鸣”的双重体验,既有趣、刺激,还有教育意义。
当然,所有的一切其实是基于客户细分的前提,不可能一个药方治百病,只有结合自身的客户群体、地域环境才能具体的去做好组织与接待,照搬照抄又回陷入套路的窠臼。
作为旅游推荐,先要系统梳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生态、人物、产业特色,找到真正独特且有情感张力的故事内核;所有故事和体验设计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凭空捏造而来,但需要用创新的、符合现代传播和体验习惯的方式进行包装和呈现;设计能让游客沉浸其中、互动参与、动手体验、留下个人印记的活动和场景,让游客成为故事的传播者和共创者;发掘并培养本地居民、手艺人、店主等成为“故事讲述者”,让他们分享真实动人的当地故事和生活智慧;减少形式化、商业味过浓的表演和环节,将资源投入到营造真实、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人间烟火”氛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