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0年大阪万国博览会粤菜飘香,到2005年爱知世博会广东设计团队以“生命之树”惊艳世界;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普宁英歌战舞响彻黄浦江畔,到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麒麟舞、“莞草编织”赢得满场喝彩,再到2025年大阪世博会英歌舞又起……
五十五载世博舞台上,这些广东元素不断写下与世界交流互鉴的生动注脚。
6月30日,刚从大阪世博会表演归来的普宁英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回忆起15年前在上海世博会的表演时,向南都、N视频记者感慨道:“在大阪演出前后,游客们争着与我们合影,那种被认可、被喜爱的感觉,和在上海时一模一样!”
普宁南山英歌队在2025年大阪世博会“广东活动周”演出。受访者供图
从大阪回到大阪
当1970年日本大阪万国博览会的霓虹初亮,彼时的香港馆以一艘形似传统中国帆船的东方建筑美学惊艳世界,成为当年世博会最具辨识度的地标之一。
除主题展览之外,特意被记录下来的,是场馆的餐厅所供应的正宗粤菜,包括炖牛肉、酱油童子鸡、芙蓉蟹和鱼翅羹等。
1970年,香港美心集团创办人之一及荣誉主席、祖籍广东台山的伍沾德于大阪万国博览会香港馆开设粤菜餐厅,向来自全球的游客推介正宗的粤式巧手与风味。
伍沾德在1970年大阪万国博览会上留影。
据美心集团旗下品牌“翠园”官网介绍,此次世博会供应菜式备受赞赏,更赢得“博览会十大最佳餐厅”美誉,推动着粤菜登上了国际舞台。也正是这次成功,让伍沾德燃起了经营中菜餐厅的念头,在回港后开设了美心首家粤菜酒楼。
伍沾德的女儿伍淑清后来也回忆道,“在1970年大阪万国博览会上,展出中国风味的香港菜和广东菜,受到了参观者的追捧”。她在这座餐厅里从服务员做起,一干就是半年。每天晚上,她都选世博会内的一个国家展台去参观学习,亲眼见证了此次博览会给日本经济社会注入的动力。
55年后,也是在大阪,越来越多的广东元素登上世博舞台并大放异彩。
普宁南山英歌队在2025年大阪世博会上表演。受访者供图
6月27日,22名着武士服,装扮成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的英歌队员踏着铿锵鼓点,以“下山打探”“救卢出府”“急水渡泊”等经典段落,将《水浒传》“大闹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片段,搬上了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广东活动周的舞台。
由揭阳普宁南山英歌倾情演绎的这场表演,不仅生动再现了“中华战舞”的阳刚之美,更串联起广东非遗项目跨越十五载的世博传承故事。
今年69岁的普宁英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普宁南山英歌队教练陈来发告诉南都记者,这是普宁英歌队第二次参与世博会的表演,第一次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东周”文艺展演。
普宁南山英歌队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表演。
15年前,陈来发带领30名普宁英歌队员顶着高温连演七场。活动期间,队员们每天还会在世博园博成路的巡游演出,巡游路程达十公里。
陈来发回忆起那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汗水和戏服粘在一起,有队员热到中暑,但谢幕时台下的欢呼声和尖叫声,让我们知道英歌舞震住了世界。”
15年后,当22人的队伍站上大阪世博会的舞台,陈来发感慨道:“这次我们只在固定场地表演,但演出前后游客争着合影,那种被认可的感觉,和在上海一模一样!”
此次大阪之行的22名队员中,仅有两三名队员参与过上海世博会的表演。“英歌舞强度太大,人员老化是现实问题。”陈来发向南都记者坦言,虽然队员大多都是年轻面孔,但英歌舞豪放粗犷、刚劲雄浑的经典阵型未改分毫,英歌槌相击的脆响依然震得观众席发颤。
当大阪世博会的观众举起手机记录“中华战舞”时,普宁南山英歌培训基地里,新一代舞者演出视频研习招式。
陈来发表示,“普宁英歌舞在2006年成为国家级非遗以后,就不只属于南山村了,也不只属于普宁,而是国家的文化遗产。我们希望站在世界的舞台上,让更多的人了解英歌,加入保护、传承行列。”
广东非遗惊艳阿斯塔纳
来自广东的非遗项目在世博会上还有诸多精彩呈现。
2017年,以“未来的能源”为主题的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世博会举行。这是首次由中亚国家举办的世博会。
为了让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一睹广东文化,东莞市塘厦镇积极组织编排了三个节目,在本届世博会中国馆“广东活动周”上亮相。
东莞塘厦镇麒麟武术团亮相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受访者供图
“在外国观众眼里,我们体现的就是中国的形象,不仅仅是广东或者东莞。”东莞市塘厦镇石潭埔社区麒麟武术团成员黄子康告诉南都记者。
阿斯纳塔世博会“广东活动周”的现场,传统舞蹈《麒麟舞吉祥》、舞蹈《绣》、民族器乐联奏《春满岭南》、舞蹈《家园》等文艺演出充分展示了岭南文化的魅力。
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代表吉祥的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居“四灵”之首。据了解,石潭埔舞麒麟已有300年多的历史。
黄子康告诉南都记者,2017年,麒麟队共有13名队员一同前往阿斯塔纳。因为是出国表演,麒麟队特意重新制作了队服。“队服后面要印上‘中国广东’,还有对应英文。出去表演,你穿上这个衣服,要让别人知道这个队伍是哪个国家的。”
据介绍,《麒麟舞吉祥》以传统麒麟套路为基点进行创新,前奏是以三头麒麟统一套路,灵活舞动,尾奏是以传统采青方式,两头麒麟在守候,另一麒麟则通过用麒麟采青的舞姿,来提醒人们不能懈怠,适时察看天时地利变化,采取正确的对策,争取获得好收成。
麒麟队不但在世博会中国馆大厅与观众互动,还在世博园进行了巡游,让全球游客充分感受麒麟文化的魅力。黄子康回忆道,“吹唢呐的师傅开场奏了一段,然后我们就舞出来,敲锣打鼓,有外国观众惊到张大嘴巴,拿着手机在一直拍。”
同样在阿斯塔纳世博会上受到欢迎的,还有来自东莞的“莞草编织”。这项传统制作工艺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是广东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当时,“莞草编织技艺”省级传承人叶小玲向现场游客展示了精湛的技艺,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亲眼领略到“莞草编织”化草为宝的神奇,也让不少人对这门技艺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叶小玲在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现场展示“莞草编织技艺”。
据悉,叶小玲自幼受家庭熏陶,6岁起跟随长辈学习莞草编织技艺,培养了对莞草编织的浓厚兴趣。1978年进入道滘国营草织厂当女工,以精湛的手工和纯熟的技艺成为厂里的骨干编织人员。
20世纪80年代末,道滘草织业逐渐衰落,为使濒临失传的莞草编织技艺传承下去。叶小玲整理出莞草编织技艺的整个工艺流程,绘制了遗失将近30年的部分草编工具、模具的图纸,并对传统的草织工艺品进行改良创新,创作出如地毯、台灯、手提包、茶垫、笔筒等符合现代工艺的新型草织产品。
如今已年过六旬的叶小玲向南都记者回忆道,在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馆里,她现场编织炉底席、圆席。“一边织一边和观众互动。”此次亮相,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和熟知这门传统的制作工艺,也让更多人认识了东莞。
巧手设计留下中国印记
除了粤菜味道、文化作品等世博历史上留下印记,广东团队在世博会建筑设计方面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应用中国传统宣纸制造工艺,结合现代影像技术而形成的“生命之树”主造型,呈现四季更替和昼夜更替的景象;长七十四米,高九米的巨型华夏文明之旅多媒体浮雕墙,融合中国五千年文明和现代城市发展,从远古到现代,纵览中华文明的脉络。在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揭幕前,中国代表就将上述两个展馆设计称为中国馆八大“亮点”之二。
2005年爱知世博会中国馆。
当时有报道说,2004年8月3日,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方案首次向社会公布。这份设计方案由隶属于广州美术学院的广东集美设计工程公司与中国贸促会合作完成,从西班牙、日本、德国等多个国家专业机构的十八个方案中脱颖而出,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美深厚及中国当代发展风貌。
2005年爱知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方案。受访者供图
曾参与主持设计爱知世博会中国馆的沈磊,向南都记者发来一份当时的设计方案图示,其中介绍,展馆的设计灵感正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回归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象。在设计师团队的构想中,“疏影横斜、小桥流水”的中式意象,飞天、古编钟、秦俑等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多有展现。
作为主持设计者中的一员,沈磊也向南都记者回忆了广州美术学院“拿下”中国馆设计方案征集任务的过程。“在爱知世博会前,世博会的中国馆做得更像是一个‘成就展’,例如进步的技术、壮观的基建等,但缺乏对世界性问题的一些思考。这也是我们对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的一次反思”。
“因此爱知世博会前,主持单位就面向全世界进行了一次设计方案征集。在第一轮征集后,由于已有方案并不尽如人意,各地方美术学院也接到了新的任务。广州美院的设计团队花了十余天时间,交上了这份‘广东方案’,最终拿下了。当时,我们的设计理念是最具有视觉冲击力,也是最符合改革开放、对外窗口等思路的。这也在后来为我们赢得参与设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机会提供了基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承。”沈磊表示。
正如沈磊所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广州美术学院再次拿下世博会国家馆的展示深化设计、世博会主题展馆城市人馆的展示工程承建总承包、世博会山西省展馆的设计施工,以及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中山馆的设计制作。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城市人馆。
以中山馆为例,广州美术学院方面向南都记者介绍指出,设计团队是以“中山市慈善万人行”为主线,将展馆划分为“走进中山、走过历史、走进万人行”三大板块。起源于1988年的“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一直以长街步行筹善款为活动核心,常伴有花车巡游、舞龙醒狮等极具广东特色的演出。在2010年时,这是唯一以公益慈善主题被上海世博会邀请参展的项目,并获国际展览局颁发银质奖章。
在沈磊看来,“自2010年后,中国的展览设计,或者说这类代表国家形象的设计,已经进入学校成为专业,各大设计公司也都成长起来了。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我国在设计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出品:南都即时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张倩寒
采写:南都记者 杨苓妍 肖玥 梁令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