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以前过了夏至,家常吃芝麻酱黄瓜丝凉面和各种汆面就多了。我自己更喜欢羊肉汆面,很多朋友喜欢茄子汆面,以前老辈人家境不富裕,也有直接酱油汆面的。
先说说啥是汆面。首先,做汆面主要是因为相对简单、快速;比其他浇头尤其是相对打卤面来说快得多。其次,怎么理解这个“汆”字——汆的不是面,面是必须要煮熟的;那么,汆的只能是浇头。所以,很多餐馆卖的汆面,完全是干拌面,那个可能不完全符合传统。“汆”的字面意思是快速烫煮,北方的汆面浇头其实都是半炒半煮;我们看南方的,那基本就是和面一起煮,例如杭州的“片儿川”,实际是“片儿汆”——浇头半熟时加水一起煮面,最后面熟即可一起出锅。这里顺便说一句,网上有人说杭州是美食的荒漠,我不理解——杭州的美食很多啊,西湖醋鱼做得好的,那简直是化普通为神奇,就是老面馆里的片儿川都是美味啊。
北京的茄子汆面,浇头主料就是茄子,有加肉的,有纯素版的。有的要先炸,有的直接炒。如果要炸,最好是茄丁茄块;如果直接炒,薄片为宜。简而言之,就是肉丁炒茄丁,然后加黄酱、酱油、水略煮即可。
我更中意羊肉汆面。它的浇头其实类似于葱爆羊肉,但我喜欢还是要先炸大料,再加入大葱出香味,再加入羊肉片快速翻炒,加入酱油后加水略煮,最后沿锅边飞一点醋。清真馆子做羊肉汆面,往往能吃出白胡椒味儿,这东西祛湿,我倒觉得也不错。总而言之,我喜欢汤少放酱油的,有的餐馆做的汤多不放酱油的,往往容易混汤,反而不美。当然,如果是家常做,那很多是羊肉和面条一起煮的,就更黏糊。
我以前夏天是不吃羊肉的,桂圆、大枣、榴莲等也一律不吃,怕上火;鸭肉寒凉,反而吃得多。后来年纪大了,没那么多火了;然后夏天又有点贪凉,总觉得耗损多,常感疲乏,就开始偶尔喝点羊汤或者吃个羊肉汆面。后来想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家郑州夏天照样喝羊汤胡辣汤,也没见几个上火的;一个人体自成一个宇宙,自己观察着自己的身体来,才是最好的。
吃汆面一般是夏至以后,我觉得可能是天太热,做饭越简单越好,那么选择吃汆面的就多起来,久而久之,就变成了风俗习惯。所以,汆面整体追求的是清爽。这就引申出,汆面的面煮好后要不要过水的深层次问题。我是要过水的,过了水,面变得清爽,浇上汆煮浇头就不会黏腻,算是全了汆面的晚节。
接下来,是各种版本汆面的图……
(你看,这仨都是羊肉汆面……它们长得不一样啊,不一样)
(这仨都是茄子汆面,他们长的吧,不是一个样啊不是一个样)
(这是杭州奎元馆的片儿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