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星平
谁能想到,一则短视频竟让株洲城郊的蝶屏村成了今夏顶流?这片40亩的向日葵花海,仅用3天时间,就从无人问津的乡野田垄蝶变为众人争睹的网红打卡地。记者实地探访,试图解开这场“金色狂欢”背后的流量密码。
探访现场:
向日葵花海掀起夏日狂欢
6月28日8时30分许,记者再次来到荷塘区仙庾镇蝶屏村的向日葵花海,只见现场人潮涌动,与金色花海相映成趣。
步入花田,恍若跌入梵高的油画世界。游客们或蹲或立,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白纱裙的姑娘被摄影师们的镜头簇拥,绸缎裙裾在光影间流转;骑行旅客掠过田埂,车铃惊起金色涟漪;年轻父母举起手机,定格婴儿与花海的邂逅……整片花田在风中簌簌低语,将人间烟火与艺术灵感编织成流动的金色画卷。
“周四开始,来这里观赏向日葵的游客就多了起来。今天恰逢周六,人流更多呢。”蝶屏村党总支委员宋飘一边疏导交通一边介绍着花海实时情况,“甚至有游客专程从长沙驱车赶来,就为一睹这片金色花海。”
3天前,这片向日葵花海还寂寂无名,直至“知株侠”发布探访视频,金色花海如星火燎原,迅速引爆社交网络。短短三日,这个乡村角落蝶变为网红地标,为夏日乡村旅游注入澎湃活力。
值得称道的是,面对激增客流,蝶屏村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村支两委带领党员、村民代表等组建志愿服务队,增设观景便桥、疏导交通、维护环境卫生……以精细化服务保障游客体验。
爆红启示:
乡村游如何借势“出圈”?
从无人知晓到游人如织,蝶屏村向日葵花海的走红蕴含提振乡村旅游的三重密码:
特色为王,打造“稀缺性”景观。相较常见的油菜花田、荷花塘,40亩向日葵同时绽放的壮观景象在株洲周边独树一帜。正如抖音博主“航拍株洲”所言:“不用滤镜,株洲这片向日葵秘境美到窒息,一望无际的金色海浪,随手拍都是宫崎骏动画的同款场景。”这种视觉冲击力极强的景观,精准切中都市人群对“诗与远方”的向往。
媒体赋能,官方与自媒体同频共振。6月25日,“知株侠”视频号、抖音号发布《速来打卡!株洲向日葵已开成海》引爆传播,截至6月27日24时,双平台总播放量突破15万次,转发量超4000次。本地一众博主如“航拍株洲”“闲雲”“明姐”等的航拍作品持续加热话题,村民自发参与答疑互动,形成立体传播效应。针对“花海规模”“是否收费”“停车场”等高频咨询,传播主体及时回应消除信息壁垒。
产业融合,构建复合生态闭环。向日葵花海选址暗藏巧思——距仙庾岭传统荷花观赏点仅1公里,形成“赏向日葵—拍荷花—品农庄”的黄金动线。作为金城集团“我在仙庾有点田”农文旅项目的核心板块,该区域除向日葵花海外,还布局了时光长廊、大地厨房、共享菜地、露营基地等业态,构建起赏花经济、体验农业、休闲旅游的复合生态。
【记者手记】
一片向日葵撬动乡村游
仙庾镇蝶屏村的向日葵花海恰似明镜,映照出乡村旅游的多元路径。这片乡间田垄借特色产业破局,乘新媒体传播之势,蝶变为驱动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
其示范效应启示我们:乡村旅游无须依赖宏大叙事,单凭一片向日葵花海亦可撬动产业全局。当自然馈赠邂逅人文巧思,寻常土地便能化身“流量入口”,土特产蝶变为“美学符号”。更值得深究的是,官媒与自媒体矩阵协同发力,产业联动构建起复合生态,共同织就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发展网络。
这簇向阳绽放的金色浪潮,正为广袤乡村提供可复制的突围样本——以创意解码乡土基因,用流量反哺田园肌理,让每寸土地都迸发出振兴的能量。
编辑:李毅哲
二审:李卉
三审:高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