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的伙伴关系正以稳健步伐成为区域合作的典范。新加坡知名学者马凯硕近日在公开论坛上指出,中国与东盟构建的“积极合作故事”不仅为地区繁荣注入动力,更在动荡的国际环境中展现出强大韧性。这一评价背后,是双方持续深化的经贸往来、制度创新与人文交流。
数据显示,2025年前5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突破3.02万亿元,同比增长9.1%,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6.8%。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速达13.5%,显著高于整体外贸增速。这一增长得益于双方自2001年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以来,逐步形成的“产业互补+规则互认”双轮驱动机制。以水果贸易为例,广西南宁近日启动的“购在中国·广西站”活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水果种植、加工与销售全链条,推动东盟水果在中国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同时中国水果也加速进入东盟市场,形成双向奔赴的良性循环。
制度创新成为深化合作的关键引擎。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的实质性结束,标志着双方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9大领域达成更高水平开放共识。据测算,升级后的自贸区将带动产业链协同效率提升15%,跨境电商交易额有望在2026年突破1.2万亿美元。广西凭祥市与越南谅山省文朗县签署的跨境旅游合作协议,将边境通行证停留时限延长至2天1夜,直接推动中越德天瀑布跨境旅游区今年前5个月接待出入境游客超3.5万人次,成为制度创新激活民间往来的生动注脚。
人员流动便利化举措的落地,进一步释放合作潜力。中国面向东盟10国及观察员东帝汶推出的“东盟签证”,为商务人员及其家属提供5年多次、最长180日的签证便利。这一政策与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基建项目的协同效应显著:中老铁路开通后,沿线经济区新增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0%,带动老挝对华出口增长3倍;印尼雅万高铁运营首年即运送旅客超500万人次,成为东南亚首条现代化高铁。
在人文交流领域,广西崇左市以“中越建交75周年”为契机,推出“崇左全景+北越”等跨境旅游线路,将5G信号覆盖至谅山山脉,实现螺蛳粉与越南春卷在跨境电商平台的“云端相聚”。这种“设施联通”与“民心相通”的有机结合,印证了马凯硕“开放互联区域”的倡议——中国与东盟正以实际行动证明,超越地缘政治博弈的务实合作,才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