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动物园一则“游客因用奶瓶喂婴儿被驱赶”的事件引发了舆论风波。
6月14日,游客茅先生一家因10月龄婴儿饥饿,在科学教育馆展厅内用奶瓶喂奶,却遭工作人员劝阻驱赶,并建议其到母婴室进行喂养,双方爆发言语冲突。茅先生投诉并要求工作人员道歉后,6月24日园区回复,工作人员依规履职,无需道歉,并坚称大门外有母婴室,游客应该到母婴室喂婴儿。
对此,有人认为动物园太过于傲慢,规则设置不近人情;也有人认为规则只要开了口子,处处都是口子。
6月30日,园区公布了调查情况,表示对工作人员教育培训不够到位,对茅先生的投诉处理不够及时,给茅先生及其家人造成伤害,对此深表歉意,将深刻吸取教训,完善服务设施,加强人员培训,提升服务意识和人文关怀,使游客感受到更有温度的游园体验。
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场所设立“禁止饮食”的规定本身有其合理性,一般是考虑到饮食可能带来的气味、碎屑可能污染场馆环境和展品。但问题在于,这样的规则能否兼顾“人之常情”?是否考虑到了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尤其是婴儿的特殊性?
据报道,上海动物园仅设有一处母婴室,位置偏远,步行往返需约半小时,当时户外又是35℃的高温,这对于带婴儿出行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大障碍。如果既要严格执行“禁止饮食”规则,又无法提供就近、充足的母婴设施,“规矩”的设置就显得过于不近人情,变相带来对带婴儿出行家庭的不友好。
事实上,《上海市母婴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早已明确,景区等公共场所应设有便捷、足量的母婴室。动物园作为人流密集的公共空间,更应在婴儿友好方面走在前列,而不应让冷冰冰的规则成为排斥家长的壁垒。
退一步来说,婴儿是最没有自我调节能力的一类人群,对环境的适应全凭照护者即时回应。在公共空间中,对婴儿需求的包容度,某种程度上正反映了一个社会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
一座真正友好的城市,不应要求婴儿“配合规则”,而应主动为他们腾出空间。对婴儿哭闹、进食等行为的理解与接纳,不是额外恩惠,而是文明的体现。包容婴儿,就是在为所有的父母减一点累、添一分安心。
我国鼓励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要营造一种支持养育、理解父母、接纳婴儿的社会氛围。特别是公共空间更应提供便捷的育婴设施,保持宽容的管理态度和对育儿需求的基本尊重,而不应将孩子的哭声或用奶瓶喝奶视作“扰乱秩序”。
让带娃出门不再是一场“防守战”、让父母感受到善意与支持,才能真正减轻育儿焦虑,鼓励更多人愿意养、敢于养,这才是生育友好最切实的起点。
一个真正有温度的社会,应当从一把椅子、一个角落、一处育婴室做起,让所有人,尤其是最需要关照的人群,感受到体面、尊严与善意。规则不是为了“排斥谁”,而是为了人服务,这才是公共管理的初衷。
文 | 张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