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雷婆岭有神秘的摩崖石刻,于是与几位朋友相约前往一探究竟。
雷婆岭距南宁市中心40公里,位于邕宁区那楼镇那良村那蒙坡。
快到雷婆岭时,顺道参观了古村那蒙坡。这是一座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的美丽山村。村里许多古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青砖黑瓦,古朴而不失精致。古村里,滕氏古宅是这个村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
离开古村,十分钟后,我们来到了雷婆岭。从山脚沿着新修的石阶,拾级而上,雷婆岭上,郁郁葱葱,生长着许多铁灵树,榕树和樟树,以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杂树和杂草。
漫山遍岭的野果给了我们一个惊喜。这里生长着许多叫稔子也叫豆稔的野果,摘几枚熟透的放进嘴里,很甜,于是随手摘一些拿在手上边走边吃,感受着一种野趣。野稔果可以当水果吃,也可以用来浸酒,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时值八月,骄阳似火,天空深邃湛蓝,衬着美丽的山景。山上有一处较高的地方,站在这里,视野开阔,远近田园风光尽收眼底,站在这里拍照,画面非常迷人。清新的空气,大自然的美景,让人神清气爽,一路的疲累,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翻越山背,来到岭顶北面,再沿着石级往山谷低处走。虽然太阳很猛烈,但由于这里古树参天,枝叶茂密,阳光照不进来,显得十分凉爽。原生态的老树古藤、杂草,满目青苍,到处氤氲着植物的清香。
到达谷底,确切地说,这不是山谷,而是一道巨大的山体裂缝,两侧是陡峭的石壁。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峭壁上,密密麻麻展示着许多石刻,有些石刻已经长满青苔,看来有着一定的历史。石刻字体和形式多种多样,有隶书、正楷、行草、魏书,有题字、经文、诗词、对联,有横幅、条幅、圆形、扇形等。
石刻的内容多为赞颂风景名胜,如“胜似桃源”、“名山仙洞”、“德著名峰”、“道大德宏”等,也有宣扬道教文化。石刻最大的横幅长约两、三米,宽一米多,最小的直径约半米左右。
从落款上看,有一些石刻起源于清代嘉庆年间,其它石刻新旧不一,应该年代不同。奇怪的是,大多石刻的落款都是端午节。
这里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为何选择在人迹罕至处刻碑?这些石刻是谁刻上去的呢?这是一个谜团。
对于这些石刻的来源,有人认为与端午节有着密切的关联。据《雷庙碑记》载:每逢五月初五,群贤毕至,少长成集,乘兴而游乐。同时,进行有关道教礼事活动,事后便在摩崖上刻石留念,这种活动始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一直延续到至今。
让人不解的是,雷婆岭是一座土山,却豁开一道巨大的石缝,到底是人工开凿还是自然形成?两侧峭壁上的摩崖石刻,看样子像是人为堆砌起来。古人们做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有什么传统风俗和寓意呢?眼前的雷婆岭、岩石裂缝、摩崖石刻,都带着一层神秘的色彩。
据有关人士推测,这个大石缝应该是地壳运动产生断裂而形成,这些巨石也应是自然存在的。而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雷婆岭原来叫大鼓岭,每天都会发出如同大鼓般的“轰隆”声,闹得当地百姓人心慌慌,天上的玉帝得知后,便命令雷神将大鼓岭劈开,此后大鼓岭再也没有响声,但山涧却像被利剑劈开一般,裂开了一个大石缝。这只是民间传说,雷婆岭裂谷形成的真正原因,仍然是一个谜团。
据那蒙坡一位村民说,雷婆岭一带的村庄,每年端午节都举行隆重的民俗活动。他们把端午节视为纳祥转运的吉日。这一天,人们聚集到雷婆岭摩崖石刻旁,挂灯笼,插彩旗,举行一年一度的祭祀祈福活动,祭祀龙祖、山神和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日里荒凉的雷婆岭,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除了祭祀祈福,还有抢花炮活动,据说抢花炮寓意抢福、捡福,是好兆头。届时还有龙狮、八音、采茶戏、歌舞等一系列民俗活动,精彩纷呈。同时,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美味佳肴,招待亲朋好友。村民们每年端午节到雷婆岭举行祭祀活动时,还雕刻石碑作为庆祝。这个习俗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遥想古时,文人墨客们相约端午节聚集在雷婆岭,寻幽探胜之时,大发雅兴,以石壁作纸,抒发情怀,赞美风景。这些摩崖石刻,从清代嘉庆年间文人的题字,到近代的无名石刻,都为后世留下了不朽而深刻的文化印记。这些摩崖石刻集自然景观、书法艺术、民俗民风、宗教文化为一体,不仅有着很高的民间艺术价值,也对研究当地民俗民风有很大的帮助。
雷婆岭下,这片古老的土地,淳朴的村民们,在时光的流转中,在漫长的岁月中,安然地守候着一方净土,一代又一代传承着属于这片土地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