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看汶上街道
整篇報道如下
村民從“出去打工才有出路”,到“在自傢門口當股東”,從無人問津的“空殼村”到遠近聞名的“網紅村”……濟寧市汶上縣汶上街道蓮花湖村按照新興文化“進鄉”、傳統文化“返鄉”的原則,將傳統文化賦予新興元素,不僅建立起以農耕文化、農事體驗、農村風光等為主題的研學遊基地,同時還將荷花元素融入傳統農村的衣食住行當中,形成瞭獨具特色的鄉村旅遊品牌,在實現村集體經濟突破50萬元的同時,也完成瞭鳳凰涅槃的華麗蛻變。
築巢引鳳 增加文化“硬實力”
“工作的機會少,掙錢的機會更少,這是之前我們村的真實寫照。”蓮花湖村村民王可光說道,以前在村裡就是農忙的時候種地,農閑的時候做短工,一年到頭除去開銷基本上也不剩什麼,為瞭更好的生活村民們削尖瞭腦袋往城裡鉆。“現在村裡有瞭合作社,也來瞭企業傢,隻需要把地和房子收拾一下交給村裡,在傢就把錢賺瞭。”談起現在的營收,王可光心裡一萬個滿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為瞭打造村子的文化品牌,提升招商引資的競爭力,蓮花湖村實施瞭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制度,對村內全部土地和閑置房屋進行瞭流轉,形成瞭集體合力。同時深度挖掘村莊的文化元素,建設瞭具有濃厚傳統文化特色的“食坊一條街”“農耕文化園”“大糧酒社”等一大批汶上人耳熟能詳的網紅景點,為下步村內招商引資提供瞭強大的基礎支撐。
文化有看頭、景點有吸引力、人流量大、房租便宜、交通便利……憑著一系列顯而易見的優勢,蓮花湖村短時間內吸引瞭北京本來味道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濟寧大糧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濟寧市土哥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山東省非遺傳承項目郭氏木雕等30餘傢汶上縣及周邊縣市區契合蓮花湖村發展的企業及商戶正式入駐,並簽訂瞭鄉村振興合夥人戰略協議,成為瞭村子快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因地制宜 蓮花成瞭“新名片”
“蓮花漢服”“蓮花月餅”“蓮花茶”“蓮葉雞”“蓮葉魚”“黃金蓮花”……走進蓮花湖村,“蓮花”元素隨處可見,蓮花湖村更是打出瞭“賞蓮花、品美食,近距離感受鄉村美”的招牌。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蓮花湖村為月餅、煎餅、農傢菜肴等村裡的傳統產品全部貼上瞭“蓮花”標簽,做好瞭蓮花文章,走出瞭自身的特色之路。
目前經營月餅手工作坊的崔修路是蓮花湖村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村莊不僅距離城區比較近,同時村子的文化定位很清晰,在這裡搞鄉村遊的配套產業絕對虧不瞭。”身為濟寧市土哥農業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的他第一次來到蓮花湖村就被這裡深深地吸引瞭,成為瞭第一批簽約的鄉村振興合夥人。他在傳統川蜜月餅的基礎上,就地取材加入瞭蓮葉、蓮花、蓮子等配料,研制出瞭手工蓮葉川蜜月餅,憑借著獨特的口味,很快就打出瞭自己的名氣。“去年隻營業瞭3個月,營業額就達到瞭50萬左右。”崔修路介紹道,現在不僅蓮花湖村成為瞭遠近聞名的“網紅村”,村裡的食坊一條街也成為瞭“網紅街”。按照店鋪在前,作坊在後的經營模式,借著鄉村旅遊熱的東風,小小的手工作坊獲得瞭可觀的收益。
共同參與 文化也能“變現金”
“農耕文化是經過幾千年沉淀的優秀文化,它所代表的吃苦耐勞的文化特質對於對於當代孩子的教育有著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汶上街道黨工委書記步海霞說道,之前街道一直在思考怎麼解決“如何讓農民拿到真金白銀”這個問題,結果伴隨著社會資本的大量湧入,“千畝荷花”“油葵迷宮”“油菜花海”等一大批新的網紅景點拔地而起,蓮花湖村就地建起瞭研學遊基地,先後吸引周邊縣市區親子遊、研學遊觀光體驗團隊8000餘人次,開展各類研學活動50餘次,孩子們在這裡吃農村飯、幹農村活,小小的蓮花湖村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把房屋收拾出來為研學遊提供住宿,一次就能掙500多塊錢,這錢賺的很劃算。”全村第一傢搞起私人民宿生意的村民馬永蘭說起現在的生意十分驚喜,早期隻提供閑置房屋的馬永蘭得到的分紅是最低比例35%,後來馬永蘭在屋裡配好瞭相應的傢具和電器,分紅比例一下子就提高到瞭70%。
“現在攆我都不走,這生意隻會越來越紅火。”在村裡開瞭個飯館的村民劉仁義說道,現在來村裡遊玩的人越來越多,自己把飯店後邊閑置的一處小院裝修出來做瞭“仁義民宿”,遊客在這裡吃、住一條龍,生意好的不得瞭。
越來越多的村民自發加入到瞭鄉村發展的進程中。目前,蓮花湖村帶動150餘名村民參與種植、管理、建設、服務等工作,土地流轉、房屋出租、務工服務,村民們足不出村就能掙三份錢,每戶年收入平均增加瞭近3萬元。為瞭進一步刺激蓮花湖村旅遊經濟的發展,當地政府最新推出瞭房租、攤位費減免補貼政策,現在的蓮花湖村,農民變成瞭工人和股東,越來越多的村民坐在傢門口輕松賺錢,大大激發瞭農民參與鄉村發展、共建美好生活的熱情。(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秋麗 李志臣 馮帆 通訊員 張明 殷壯)
責任編輯: 劉陸
來源:光明日報
/
/
微信號|汶上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