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南县焦陂古镇,有一道久负盛名的地道特色名菜——清真马大碗大块牛羊肉。提起这道美味菜肴,首先得从焦陂古清河的传说故事说起。
相传2700年前,楚灵王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开挖了清河,在以后的几百年时间里,受黄水夺淮影响,清河一直水患不绝。每到夏季焦陂清河两岸良田被洪水淹没,到了秋天又遭遇连天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民不聊生。两岸百姓辛辛苦苦忙碌一年,到来年还要四处流浪、乞讨度日。
每到夏季,清河两岸良田被水淹没
秋天,干旱无雨,庄稼颗粒无收
为了能过上安稳的日子,深受清河灾害的人民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清河上的河神保佑,每到春节、开斋节、中秋节等一些重要的日子,当地的群众就会把家中最值钱的牛羊宰杀了,烹饪好以后放在大碗中摆在清河岸边,然后恭恭敬敬的燃上香,祭祀河神,俗称“摆大碗”。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 旺,保佑家人平安。
这种“摆大碗”习俗一直延续到北宋时期,大宋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春,北宋大文豪欧阳修以朝散大夫、行居舍人、知制诰等衔,自扬州移知颍州。
欧阳修到职后第一要务是做一些于民有利的事情。在焦陂考察中发现,黄河不断决堤,黄水南下泛滥成灾,造成颍州西湖、颍河、清河等不断有节段和局部湮淤,即上疏朝廷准许留下治理黄河一万民工清淤治理清河河道。《正德颍州志》注:“知颍州,公恕坦易(公即欧阳修),明不致察,宽不致纵,因灾伤奏免黄河夫万余人,筑陂堰以通西湖、引湖水以溉民田……”。欧阳公率民二万余人,疏浚清淤治理河道,引清泉灌田。
欧阳修知颍两年后,焦陂水利河道畅通,水资源丰沛。《颍州志》记载:“有两年天大旱,清河两岸果大熟”。见此情况,欧阳修欣然写下了“宿麦已登实,新禾未插秧,童子喜瓜芋,耕夫望陂塘……”的诗句,赞扬焦陂已不再忧心水灾和旱灾,可保瓜果累累,稻麦登实。
公元1073年秋,欧公病逝于阜阳颍州西湖,为了怀念欧阳修对焦陂百姓作出的贡献,人们在焦陂九龙泉边建造了九龙亭,每到春节等重要日子,周围的群众自发的来到亭前,祭拜欧公,念念不忘他的恩情。
从此以后,过上安稳日子的焦陂民众不再需要每年在清河岸边“摆大碗”,但大块牛羊肉这道美味菜肴保留了下来,好客焦陂人在精心烹制后用来招待一年中最尊重的客人。
焦陂古镇历史悠久,春秋时为楚国名将伍举封地,北宋为颍州十大镇之首。境内有古清河、古北润河、陶子河穿境而过,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土地肥沃,更有被誉为无铅神水九龙奇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焦陂牛羊肉美味提供了地道的优选食材。
经过上千年历史积淀,在焦陂,渐渐地形成了以回民马大碗的清真大块牛羊肉做工最为地道,色香味俱佳,味道口感鲜美可口、肥而不腻,成为焦陂地道的特色名菜。
以其选料考究,配方严谨,加工精细,闻之异香泌脾,食之醉味浸腑,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堪称焦陂一绝。牛羊肉是天然绿色食品,老少皆宜,是宴请宾朋、居家团圆之首选。且牛羊肉均有超高的维生素、蛋白质、铁、锌、钾、钙的含量,还具有抗病毒、归脾、养气血、键筋骨、抗癌的神奇功效和调养的作用,有效的滋养暖胃。
如今的焦陂清真马大碗,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阜阳的口味需求,增加了清真烧鸡等特色美味。
两代人的坚守,只为记忆中的味道。每到春节,各方宾客不辞辛苦,慕名而来,到焦陂马大碗饭店,亲自品尝一下马大碗清真牛羊肉,感受焦陂古镇的特色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