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呜呜呜呜~”火车笛声呼啸而过。青山绿水间,横亘着一座大桥,桥上的铁轨和火车轮交会的声音,和着火车笛声,仿佛演奏着一首又一首悠扬的曲调。这里就是位于云南省禄丰县井乡的龙骨甸铁路大桥。所有经过这座桥的火车都要在这里鸣笛三十秒,无一例外,这座桥有什么特殊之处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龙骨甸铁路大桥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距离其修建完成已经过去了四十八年,其全长1382米,桥高大约40米,一共有三十八个桥墩,每个桥墩之间有30米的间隔。这座大桥屹立在龙川江大峡谷之上,是成昆铁路线路上跨度最大的桥。
众所周知,我国土地幅员辽阔,几乎贯穿全国各地的铁路线构成了我国联系东南西北的“经脉“线,为在各地之间输入输出物资、人力等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而成昆铁路则是上世纪建设基础工程期间最重要的工程之一,中共中央各领导人都十分重视这条线路的建设,连毛主席曾经都说”铁路修不好,我睡不好觉,没有钱,把我的工资拿出来,没有路,骑毛驴去,没有铁轨,把沿海铁路拆下来,一定要把成昆铁路打通。“
而成昆铁路如果建成的话,不仅可以大大改善西南地区的交通状况,还可以开发西南地区的资源,促进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民族团结、政治稳定大有脾益。然而,建设这条路并没有那么的容易,只可谓是困难重重。
成昆铁路沿线地带一直被外国专家们称为”铁路禁区“:需要贯穿地质复杂、地形多样、地势险峻的山谷河流。沿线地带不是巍峨耸立的奇峰,就是深不见底的山涧,更不乏水流沟壑,故其被称为”露天地质博物馆“也不为过。再加之当时的生产条件十分落后,政治局面动荡等原因,铁路建设再添障碍。
但是,这条铁路最终修成了!并且在1984年,它和(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活动一起被联合国组织评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然而,这条铁路却是铁道兵们用他们的血和肉筑成的,施工期间伤亡人数不计,仅军政部统计的人数就达两千多,沿线有一千多座丰碑,烈士陵园二十多处。
熊汉俊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出生于1944年,18岁参军入伍,此后一直以铁道兵的身份在铁路上工作着,他身材不高,而且略显瘦弱,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弱弱”的人,却隐藏了无尽的力量。熊汉俊是一位负责的铁道兵,因为表现一直都不错,他被提拔为八七零七部队三十七分队的班长。成为班长后,他更是每天兢兢业业,带着他的分队挖隧道,浇筑桥墩,积极地投身于建设工程中。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那是1965年8月24日,熊汉俊如往常一样,带着他的分队正准备浇筑龙骨甸铁路大桥的七号桥墩。他的战友们都正在埋头辛勤的工作着。而他因为连日的劳累而极度疲惫,不小心一失足跌进了深约40米的七号桥墩,当他的战友们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浇筑桥墩的速凝水泥已经将他层层围住。
正当战友们手足无措时,熊汉俊却冲着他们大喊:“大桥修好记得告诉我!”随即,砂浆就将他掩埋。当时的熊汉俊才21岁啊!如此青年就壮烈牺牲了,怎能不令人潸然泪下。当时就有人们提议,熊汉俊烈士是为修筑大桥牺牲的,所以想炸掉桥墩取出遗体好好安葬。
但是这样做的话,不仅有可能不能将遗体完整取出,而且还会战士们多日的劳动成果毁之一旦,拖延工期的施行,这样做也有违熊汉俊烈士的初衷。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于是,为了纪念熊汉俊烈士的壮烈牺牲,他的战友们在龙骨甸铁路大桥的七号桥墩上刻下了“熊汉俊烈士千古,昆明铁道老兵”十三个大字,还在就近的烈士陵园里为他修建了衣冠冢。就这样,熊汉俊烈士永远的和龙骨甸铁路大桥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铁道兵们曾经宣誓:“一定要继承先烈们的意愿,发扬先烈光荣传统,为祖国守好大桥!”他们高举的右手,是对先烈们的承诺,也是对祖国由衷的热爱和拥护。为了表示对为祖国奉献的烈士的感谢和尊敬,这几十年来经过龙骨甸铁路大桥的火车,无一例外,都要鸣笛30秒。不仅如此,那些壮烈牺牲的烈士们的安息之地,每天都会收到无数的鲜花和鞠躬,接收人们对他们的敬意和感谢。
熊汉俊烈士只是千千万万为祖国大地繁荣昌盛奉献的一员。正如“中华铁路第一人”詹天佑所言:“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初建路网的梦想破灭令我抱恨终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熊汉俊烈士在天也许也会十分庆幸他能化为他积极献身的成昆铁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吧。
而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师林鸣,没有丝毫犹豫的扛起了工程的全部责任,他主持设计的岛隧工程是大桥最难的部分,不分昼夜的工作使他的身体不堪重负,但他却还是不顾劝阻分毫必争。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一辈子用力拿手术刀,食指和中指的指尖永远也合不上了,高龄的他仍坚守在手术台上,手术台是他一生的归宿;“最美奋斗者”孔繁森,主动援藏,兢兢业业为当地百姓谋福利,在在藏区考察的时候不幸壮烈牺牲,践行着“是七尺男儿能舍己,做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豪言壮语……正是这样奉献着的人们数不胜数,才有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今日中华!
”呜呜呜呜呜~”火车笛声呼啸而过,唱着一首又一首烈士们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