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白沙突然“火”了。
牌坊外来回穿梭的自驾游车、络绎不绝的年轻人、熙熙攘攘的烟火气……
如眼下所见,大家真的没有忘记它。
越来越多的人长途跋涉来到这里,寻找一种名为“幸福”的生活。
今天,我们也跟着镜头,去找一找那种真实的心动。
午后,顺着石板路走进白沙古镇,人头攒动。
古朴的小院错落有序,屋檐墙壁如黛,庭前绿树成荫。
身临其中,有一种回到了几百年前某个避世小镇的感觉。
小摊前,纳西阿妈正在用蹩脚的普通话介绍着煎凉粉、烤饵块、烤豆腐、冰粉凉虾……
凉粉下锅,“滋啦~”传统美食也忍不住自己在锅里热情招呼。
巷子一侧,“天籁清音”亭里年迈的纳西老人们正在弹奏原始、古老又富有艺术性的白沙细乐。
节奏起伏间,仿佛能带人回到那些风雨飘零的岁月,感同当时的故事和心情。
音乐原始,演奏的人同样淳朴良善。这些老人,从各村聚在镇上,每天都用真情续写时间赋予白沙的纯洁文化灵魂。
而在亭子的右后方,白沙壁画也同样熠熠生辉。
穿过大门,阳光透过高大的树木落在窗前,光影婆娑中,历史的沧桑感迎面而来。
从明初到清初,百年时间足够洗尽铅华。但在这里,一切仿佛还留在过去。
一笔一画都流淌出艺术的魅力。
从旧时光里走出来的东西,总是很干净。文化产物如此,人也一样。
白沙古镇,是丽江极具纳西遗风的古老都城。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总能在这里和纯粹的纳西族人擦肩而过,或者相识,留下一段特别的回忆。
街上,老人正缓慢走着,不知要去赴哪位老伙伴的约。
院里,匠人正在醉心打铜,一锤一锤,来了客人也没发觉。
再走近一些,“彭萍刺绣艺术馆”“白沙锦绣美术院”门内外也都是驻足流连的人。
根根彩线,经由一双巧手,在白色的底布变成了精美的绣品,怎能令人不惊叹。
不论历经多少岁月,这里的文化底蕴珍贵依旧。
月末,春盛,路旁的花木落英缤纷,已经长出新叶。
而小镇里,生活的劲头也迎着春风“蹭蹭”上涨。
诗人的馒头店前排起了长队,大家都赶着来尝鲜花馒头的香,品读诗歌里的春天;也有人羡慕他在这里三餐四季,无拘无束,活得自由且艺术。
罐罐奶茶的香味飘来,咦,这种新奇的奶茶,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曾经火遍云南的那首歌“油茶罐装不下的梦想”。
也许,换成奶茶,加上玫瑰,这个梦就变得甜滋滋,刚刚好了吧。
巷子深处,朝着雪山方向,咖啡馆里人潮拥挤。
从什么时候开始,最佳观雪山的私藏烂漫,变成了与诸君同赏。但没关系,住在这里的人,总是多幸运几分,夜里远离了人潮,也可遥望雪山,枕着星河入眠。
如果生活本就像一部电影,白沙就是最真实的放映室,有岁月的齿痕,也有雪山吹来的风。
清晨,睡到日上三竿,走到巷子口买一把纳西阿妈自种的小菜。
葱叶上挂着晶莹的露珠,萝卜头上还有未洗净的泥,吃多了批量生产的大白菜,尤爱农家小院里的原生态。
接近正午,巷子里的小店才开始营业。推开窗,用雪山那抹丽影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
气候向暖,游客渐多,大家都开始出门觅食。
巷子口的小桌前挤满了人,最受欢迎的还是特色鸡豆凉粉、小锅米线还有烤饵块。
对了,白沙壁画正门对面马路边的小吃也超赞,饵块和炸洋芋收获了本地人和游客忠粉无数。
爱好街边小吃和文艺调性咖啡的,往往是同一种人。
他们的味蕾似乎和这里的生活一样,多种风格味道相融也并不冲突。
吃饱喝足了,在巷子里逛一逛,扎染的裙子、手工围巾,又或者来一组纳西风格的写真。
待到太阳西斜,远处雪山落满夕阳余晖,浪漫又再次上演,周而复始。
从古至今,白沙便被赋予了古朴悠远以及简单纯粹的气质,以至于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不会浪费这片土地的赠予,把日子过得踏实且安心。
显然,旅居这里的各类“江湖人士”也深深明白这一点,入乡随俗,活得甚是洒脱。
好了,现在你们也知道了,不再吝啬走近它,热爱它。
在这里,大家总能轻易找到生活最本真的感觉。
为什么是白沙?其实我们都有心照不宣的答案。
END
来源:微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