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么事”“阿晓得”“摆得不得了”“脑子滑丝了”
电视剧《乔家的儿女》的热播,这些南京味儿十足的台词成了最近许多追剧er的口头禅。
这部剧讲述了乔家五个子女,从1977年到2008年间,跌跌撞撞又热热闹闹的人生历程。其中满满的烟火气和代入感,也被许多网友戏称为“乔家的五个倒霉蛋”。
随着剧情的展开,剧中的南京元素,像一个个“彩蛋”一样给人惊喜。
“盐水鸭”“猫耳朵”“小笼包”
“长江大桥”“南京城墙”“玄武湖”
……
从南京方言、建筑地标、再到小吃美食剧中满满都是原汁原味的南京元素,中秋小长假和十一黄金周准备去南京的小伙伴们,可以跟着这部沉浸式剧情版的南京旅游攻略来抄作业了!
如果假期不想去人挤人的夫子庙、明孝陵、鸡鸣寺这些标志性景点,那么在南京来一趟民国建筑游也一定不虚此行。
“来南京不看民国建筑,等于白来”——这虽是句玩笑话,却真有些道理。
南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地位决定了南京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缩影、杰出代表,一些建筑类型也是别的城市所没有的。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
民国时期南京的中央党政军机关建筑和外国使馆特别多。军政建筑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这就促使了国民政府行政院、交通部、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这些建筑要采用中国传统宫殿的外观,但在平面布置和结构上必须采用现代的设计方式。
外国使馆也带来了西方新的设计方式。典型的如西方古典风格的国立中央大学、交通银行南京分行,西方现代风格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国外军事顾问团公寓等。
深藏于都市楼宇间的国外大使馆旧址
1000余处民国建筑,星罗棋布于南京的大街小巷,如果时间有限,该如何更高效地一睹南京民国建筑风采呢?
自然是以“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闻名遐迩的颐和路公馆区。剧中乔家儿女们好奇又羡慕的小洋楼就位于颐和路的民国公馆区。
颐和路公馆区其实是由北京西路、江苏路、宁夏路、西康路围合而成的一个超级街区。区内道路皆以中国各地风景名胜命名 :颐和路为中轴,牯岭路、琅琊路与其十字相交,宁海路、莫干路、普陀路、灵隐路、天竺路、珞珈路、赤壁路穿插其中。
1937年的颐和路地区图
这里有各国使馆、名人旧居等民国建筑 260 多处,被划分为 12 个保护片区,整体风貌、街巷空间时尚基本保持着民国当年的格局。虽地处闹市区,但它却于一片喧嚣中尽显自己的宁静悠远。
宁海路5号 马歇尔公馆
原名金城银行别墅,1935 年由著名建筑师童寯设计,具有苏州古典园林风格,建筑外观采用江南园林建筑常用的卷棚歇山式屋顶,围墙上开有漏窗,但平面、结构、材料均采用西式。楼前有宽敞的庭院,院内的小径用红、黑、白三色鹅卵石铺成鹰、狮、白虎和鸟 4 种图案,至今保存完好。
1937 年 12 月,日军占领南京后,这里曾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委员会主席拉贝及全体成员为了保护难民,与日军进行了艰苦顽强的斗争。抗战胜利后,这里成为马歇尔公馆。
马歇尔,1939~1945年任美军总参谋长。1945年3月,以杜鲁门总统特使身份来华,1947年3月回来。在出任驻华特使期间,他以“调处”名义参与国共谈判,他居住的宁海路 5 号一度成为国共两党和谈代表频频出入的重要场所。
江苏路25号 吴光杰旧居
建于 1935 年。该处位于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内,其周边的民国建筑几乎都脱胎换骨成了酒店、餐饮,只有这处旧居仍是原汁原味。
吴光杰(1889—1970)早年参加武昌起义,曾任黄兴副官。1912 年留学国外,后终身从事军事教育。
吴光杰一战时期任中国驻国外使馆武官。他把在国外居住的使馆建筑图纸带了回来,让人按照驻德使馆的样式,“复制”了这幢公馆。现吴氏后人仍居于此,虽然历经 80 余年风雨,但小楼的门窗仍然完好,楼内的格局、结构依旧,坚实的木地板和镂空铸铁栏杆仍然显示着主人的典雅。
颐和路38号 汪精卫公馆
原为大汉奸褚民谊于 1936 年所建,设施齐全,装修华丽。褚民谊与汪精卫关系甚密,为了报答汪的知遇之恩,于 1940 年将这座公馆献给汪精卫以表忠心。
该处既是汪氏夫妇的居所,又是汉奸们的巢穴。周佛海、梅思平等汉奸经常出入汪公馆,国外大小头目也频频来此拜会汪精卫。抗战胜利后,汪公馆作为 " 逆产 " 由国民政府接收。因其离西康路的国外大使馆和北京西路的国外军事顾问团公寓很近,被改作国外军官俱乐部。
西康路33号 国外大使馆
该处原是汪精卫的官邸。1936 年 9 月,国外政府任命詹森为首任驻华特命全权大使。抗战前的国外大使馆设在上海路 82 号。抗战胜利后,1946 年 7 月,司徒雷登继任,接替詹森。大使馆由重庆迁回南京,以西康路 33 号为馆址,原上海路馆舍改为新闻处。
当时国外在国共双方中充当调停人的角色,国外大使馆也就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周恩来曾多次到这里来与司徒雷登交涉。1949 年 8 月,司徒雷登离开南京,大使馆不久关闭。
现存 1 幢主楼、3 幢平房,外观尚好,内部基本维持原样。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南京民国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想去探寻它的踪迹。
这是一座需要慢慢品味的城市。坐在行驶的汽车里,不能让人静下心来细品,而骑行和徒步,无疑是品读这座城市最好的方法。
这部由本地“土著”原创的《南京民国建筑地图》,用图文并茂的便携口袋本的形式,一举汇集了南京民国建筑的全部精华。
全书介绍的南京优秀民国建筑多达630余处,并独创性地将分散的民国建筑串连设计成了7条完整的参观路线,首次具备了实用功能。
书中将南京民国建筑按街巷沿线门牌号码,一个不漏地有一处讲一处,巨细无遗。不仅提供每处建筑的精确地址、背景信息和欣赏看点,还给出了具体寻访路径,细致到告知你最近的地铁站的几号口、如何行进转弯、相距多少米,且手绘了多幅街巷小地图,便于读者按图索骥。作者还以亲身经验,给出了参观每处建筑的注意事项。作者还记载了在寻访中遇到的各种难忘的、好玩的经历……
按图索骥,骑行徒步间,品味时间空间凝结而成的文化与精神。一起来感受风云激荡的1912—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