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在文末
中国最西北新疆自驾游的第6天,早上从富蕴出来,上午10点20,到达了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国家矿山公园。
公园外有很大一片停车场,估计很多游客都是奔着三号矿坑来的,其实我也是,特地带小朋友们来这里亲眼看一看,神秘又震撼的露天大矿坑。
咱们之前在《行影步离》中,聊过很多国外的矿山公园,比如德国和罗马尼亚的盐矿,还有俄罗斯的米尔尼钻石矿,小朋友们知道露天矿坑的样子,就是从米尔尼钻石矿那一期看到的。
不过今天小朋友们最好奇的并不是三号矿坑,而是公园里的另一处800米长的矿洞,他们想进去找一找《地心游记》的感觉。
由于早上出来没有吃早饭,所以停好车后,小朋友们先吃点东西,我则自己出去溜达溜达。眼前一大片广场就是2017年底建成的公园主碑广场,广场中间有一座14.5米高的矿山公园主碑,其基座有如一面飘扬的旗帜,镌刻着矿山公园碑文。
上面托举着一尊状如火炬的金属体,凹凸有致的刻面上错综镶嵌着锂 铍 钽 铌 铯 铷 锆 铪八种稀有金属元素的符号,代表着生长在三号脉岩体上的稀有金属,这些稀有金属某种意义上来说,绝对可以算的上是国家的机密和财富,而基座的背面则是一组矿工的浮雕。
等小朋友们吃过早点,我们一起来到游客中心换票,戴好口罩测过体温,走进游客中心,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柜台后面墙上几个白色大大字,神秘三号脉 中国聚宝盆。
换票的时候,工作人员提醒说,公园里面参观矿洞的话,最好给小朋友们带上厚衣服,因为矿洞有800米长,现在里面的温度大概只有5度左右,这么一说,赶紧回车上拿几件厚衣服过来。其实要光是大人的话也无所谓,因为洞口有专门出租军大衣的。
终于在上午10点50,我们验过门票进入矿山公园。刚进入公园,感觉一脸陌生,一条红色宽敞的通道旁,立着几个红砖砌成的小展板,还有小雕塑小火箭,以及退役的矿山机械。
顺着大路往前走吧,前方是几座老式大食堂样式的建筑,正对我们的建筑侧墙上,三个红色的1显得极为突出,小朋友们还问呢,三个1是什么意思呀?
先不管这么多,按照指示牌提示,先找一找去公园里最远的矿洞的区间车,等玩完了矿洞下来慢慢玩。
矿山公园里好像只有这一趟区间车,专门负责阿依果孜矿洞与三号矿坑之间的摆渡,上车坐好,我开始给小朋友们讲起刚才看到的三个红1的秘密。
这三个1,曾经是可可托海的代号,现在异常火爆的可可托海,在几十年前,别说旅游了,一般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地方的存在,
因为地图上都没有标注,即使知道的人,对于可可托海这个名字,也不允许提起,从1958年8月30日起,可可托海变成了一个代号,那就是三个1,同时也代表着国家的高度机密与财富。
当年进出此地的人都需要边防通行证,而且绝对不允许对外宣传,由于长期处于保密状态,当地人对于可可托海的往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都闭口不言。
可可托海并不是一片海,其蒙古语意为蓝色的河湾,哈萨克语意为绿色的丛林。而就在这蓝色河湾下,绿色丛林间,蕴藏着无数丰富的稀有矿藏。
可可托海作为地处阿尔泰山脉中段南麓的小镇,土生土长的居民们早就知道阿尔泰山七十二条沟沟沟有黄金 的民间传说。
阿尔泰在蒙古语里边,本就是金山的意思。据说从汉代到民国时期,一直都有人在山里淘金。当然淘金不是说挖金子,曾经可可托海的宝石就跟当年非洲沙漠里的钻石一样遍地都是,当地人也都见怪不怪,他们用宝石垫花盆 砌墙 垒炉灶 当玩具,还会把彩色的宝石镶嵌到帽子和腰带上做装饰品,这可是真真正正的家里有矿的表现。
据说 当年在可可托海,牧民没钱就医,可以用路边捡的宝石来当医药费。如此一来,可可托海恐怕可以说是当年中国最富有的小镇了。
当然宝石也只是老百姓层面看到的财富,实际上可可托海从国家层面看到的财富,则是除了宝石之外的几十种稀有金属矿藏。
之前咱们聊额济纳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西夏边塞重镇黑水城,那里曾被俄国人洗劫一空。
所以可想而知,位于新疆边境附近的可可托海,这么一个遍地财宝的地方,俄国人怎可能袖手旁观呢?
早在1792年,一个名叫西丝尔丝的沙俄学者首先进入阿尔泰山。此后的100多年里,不断有苏联人前来旅游 探险 考察,他们一点点对阿尔泰山脉的矿藏地图悄悄地进行勾勒。
到了1935年,苏联政府在取得新疆督办盛世才给予的矿产资源特别勘探权后,组织地质调查团在新疆境内开展了地质调查,他们先从额尔齐斯河下游的冲积层中发现了富含稀有金属元素的沙粒,然后沿额尔齐斯河而上,来到了可可托海,并在当地牧民引导下来到了三号矿脉露头部分,紧接着从大量的勘察数据得出,可可托海存在大型稀有金属矿藏的理论,随后,他们加强了对可可托海的地质勘探工作,扩大了勘探范围,增加了技术力量,在以三号矿脉为中心方圆几十公里的区域进行详勘,于是这一世界级超大型花岗伟晶岩稀有金属矿床浮出水面。
1936年,苏联与新疆督办盛世才签订为期50年的《租借新疆锡矿条约》,正式取得了在阿尔泰地区的富蕴县,伊犁地区的阿拉套山等地开采锂 钽 铍等有色稀有金属的权利。
即便后来盛世才与苏联翻脸,但苏联人依然坚持不懈的算计着可可托海的稀有矿床。到了1946年,苏联与新疆当权政府签约,得以大规模采矿。
坐着区间车绕过三号矿坑,一路盘旋上山,最终我们来到了位于半山腰的阿依果孜矿洞门前。
进入矿洞之前,游客必须佩戴安全帽,刚才也说过矿洞里只有5度,所以还要穿好厚衣服。如果没带,这里可以租军大衣。游客们进入矿洞游览,是分拨进行的,每次固定的人数,导游带进矿洞之后,工作人员会锁好大门,据说矿洞里面岔路很多,温度很低,绝对禁止游客私自进入。
刚才咱们说到,从1946年起,苏联开始在新疆大规模采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可可托海的稀有矿藏。
后来,在1950年3月27日,中苏签订《关于在新疆创办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协定》,从此苏联借着合资公司在新疆采矿。到了1955年,矿区全部移交中国独自经营,1958年的时候,可可托海矿管局被称为111矿,可可托海的名字正式从中国地图上消失了。
曾经苏联在新疆疯狂挖矿的时候,苏联人从伊犁 塔城 阿勒泰招来矿工,矿工中有哈萨克族 维吾尔族 回族 蒙古族人,还有十月革命后逃到阿勒泰的白俄,以及从苏联回国的华侨和一些混血儿。工人们夏天住帐篷,冬天不得不住进地窝子,他们的工资在被扣掉膳食费用后,余额以苏联的布 糖 鞋 烟 茶叶等抵数,要知道可可托海也算是中国的第二冷极,据说冬天最低温度曾达到过零下60度,可见当年的采矿条件是多么的艰苦。
在苏联挖矿期间,有一个叫阿依果孜 · 沙里木的前苏联人,于1931年自吉木乃口岸来到可可托海,他出生于1923年,是塔塔尔族人,从1943年起,阿依果孜 · 沙里木在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开始采矿工作,当时他被苏方任命为值班长。
在1949年5月的某一天,阿依果孜在三号矿坑上方山顶的碉堡处休息时,无意间发现碉堡底下有绿柱石,并且发现有一条白色矿脉延伸至三号矿坑南面的山丘上。于是阿依果孜就带领当地民工进行小型人工开采,开采后发现,矿洞内主要有绿柱石铌-钽(锰)矿及锂辉石 云母 石英石等矿物。之后,这个新发现的矿洞便以阿依果孜的名字命名,这也就是现在我们正在游览的阿依果孜矿洞。
阿依果孜矿洞被发现后,1951年开始,中苏金属公司阿山矿管处在阿依果孜矿洞开始进行地质勘探和采矿工作,1955年,矿区全部企业开始由我国独自经营,直属中央管理。可可托海也兴起了采矿热。1957年,阿依果孜矿洞进行坑探,1958-1959年进行钻探。
阿依果孜矿洞中的采矿工作,全部是人工用榔头 钢钎 十字镐 铁锨等,辅以柴油机 压气机 铁风钻 铁矿车等小型机械设备进行坑道开采,逐渐形成了一个如隧道一般的矿洞。直到1964 1965年,三号矿脉才逐步转入露天采矿,阿依果孜矿洞及其它矿脉才停止开采。
后来到1971年03号大会战时,可可托海矿务局对阿依果孜矿洞进行了复采,当时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进行联合实验时,舰上反应堆装填核燃料需要8吨钽铌矿石,其中绝大部分的钽铌矿石,就来自于阿依果孜矿洞,03号大会战任务完成后,阿依果孜矿洞于1974年完全关闭。
经过16年的开采,阿依果孜矿洞最终形成了长约800米的矿洞,洞内寒气逼人,温度在5度左右,有如地下迷宫一般充满神奇色彩,巷道两边和上下不时有许多或错综 或交叉 或相同 或大小不一的碉室,巷道岩壁上清晰可见凿岩的痕迹,矿洞内矿脉层次分明,有云母巢 也有石英河。
已经废弃多年的阿依果孜矿洞,在2015年被重新开发成旅游景点,并于2017年12月30日正式向游客开放。
这一次阿依果孜矿洞的观光体验,虽然只有10几分钟的时间,但能够亲近矿洞 深入地层 认识矿物,更能近距离感受到当年矿工们凿岩挖矿的艰辛与不易,所以小朋友们对此印象也是极为深刻。
终于从矿洞里走出来,看到阳光立马感觉热了起来,小朋友们脱下厚衣服,又开启了欢快的蹦跳模式。
矿洞的出口也在半山腰,向下望去整个矿山公园尽收眼底,中间好像一片洼地的地方,就是更有名的三号矿坑,一会儿坐车回去正好就到矿坑的旁边。
顺着一段台阶下到矿洞门口,安全帽放回不锈钢柜子里,等待着下一波游客。排队坐区间车的人还真不少,坐在小亭子里等了一辆又一辆,终于等上了车,接下来去看看三号矿坑。
区间车沿着盘山公路下山,旁边就是神秘壮观的三号矿坑。刚才咱们提到过,1935年苏联开始在新疆开展大规模的地质调查,苏联人在本来还是一片原始牧区的可可托海,首次发现了三号矿脉。三号矿脉看上去只是一个小山丘,但经过细致勘察后发现,这是世界罕见的大型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矿床,富含铍 锂 钽铌 铷 铯等稀有金属及云母 石棉 石英等非金属。
如今地球上已知的146种矿物中,三号矿脉就有86种,其中的稀有金属储量多且品质高,与世界最著名的加拿大贝尔尼克湖矿齐名,被国际地质界誉为 天然地质博物馆,被地质学界称为地质界的耶路撒冷和麦加。
从区间车下来,往前走就是三号矿坑。矿坑前是一片观景平台,平台边沿有一排木栏杆,此时游客比较多,那就先到边上看看。
由于太阳太过强烈,旁边的文化广场基本上没有游客,这里主要突出的是工业元素,有井架 电铲 老解放 东方红拖拉机螺旋选矿机等老旧设备。
旁边还有一座可可托海世界地质公园矿工纪念碑。有矿的地方,必然会有大量矿工,这里矿工大多是当地少数民族,尤以哈萨克族居多。
可可托海,一个名字里有海但并不是海的北疆小镇,完完全全是因矿而兴起的,曾经高峰时人口一度达到三万多人,有北疆明珠 西部小上海的美誉。
在可可托海,曾经有着整个新疆最好的医院,最繁华的商场,最先进的各种工业设备,以及最高的工资待遇,以至于周边的姑娘,都以嫁到可可托海为荣。
在矿工纪念碑拍了几张照片后,带着小朋友们一起走到三号矿坑前,三号矿坑又被称为聚宝盆,近距离感受确实挺壮观的,小朋友们好奇的问,能不能走下去看看呀,当然不能了。
其实如果不了解它国家机密级别的历史,眼前这个最大直径350米 深140米,拥有13层运矿车道的三号矿坑,看上去也就只是一个体量巨大的坑而已。
其实三好矿坑最神奇的,不仅是拥有大量的稀有金属元素,更拥有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所没有的7种稀有元素。这些稀有金属元素的用途那可是大了去了,
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53年8月,苏联宣布氢弹试验成功,这很难说与可可托海没有关系,毕竟年当苏联最想要的就是可可托海丰富的稀有矿藏。
自从1955年我国独自经营可可托海矿区之后,地质队将牧民们组织起来挑选矿工,1958年开始秘密挖矿。
到了1960年,苏联与我国交恶,按照交恶协议,我国应于1965年前,偿还朝鲜战争时向苏联的所有贷款及利息共计52.9亿元。
那个时候国内哪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呀,粮食亩产过万,可自己人饿死无数,只有自然资源挖出来就是钱,所以,领导决定以苏联急需的稀有矿产品来抵债。
1960年8月10日,可可托海矿区随即开始了保出口大会战。当时粮食紧张,工人忙累一天只能喝到6碗糊糊,领导干部不干活一天也得喝4碗。
各族矿工们冒着风雪在异常寒冷艰苦的条件下,以马拉爬犁 毛驴背驮 人背肩抗的方式,将矿石从矿坑底部搬运上来运了出去,矿区工作也常与危险相伴,有被炸伤的,还有很多患矽肺病的,最终在1965年提前还清了苏联的外债,其中仅可可托海一个小镇就负担了约38%,足足有20多个亿。
在矿工们数年如一日的共同努力下,稀有金属铍、锂、钽铌等矿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可可托海采掘运出。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铍,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锂和钹,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所使用的铯,1971年第一艘核潜艇联合试验所使用的钽铌,均来自可可托海。
可以说没有可可托海的三号矿脉,就没有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综上所述,可可托海三号矿脉也被誉为 英雄矿 功勋矿。
几乎完全靠人力畜力上演着现代版愚公移山,用近50年时间挖出了一座世纪大坑,三号矿最终于1999年11月正式关闭,由于矿坑很深,当时的额尔齐斯河水很快就渗了过来,将它淹没成一片湖泊。
可可托海这座曾经拥有5万人口的繁华小镇,熬过了战争 饥荒的苦难,最终却败给了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
随着可可托海矿务局的连年亏损,大批干部工人南迁到阜康 昌吉 乌鲁木齐等地,曾经的边塞小上海人口锐减到八九千人,矿区学校先后关闭。直到2013年,可可托海被列为
全国五个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试点之一,从此老矿区摇身一变成为了新景区,似乎真正的绿色丛林 蓝色河湾般的可可托海又回来了。
现在可可托海本地的年轻人,大都是矿三代甚至矿四代,他们很多人和父辈们一起投入到旅游业中,开办了大量的农家乐 牧家乐和家庭旅社,为可可托海的生态旅游继续做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当然可可托海也早已重新回到了中国地图上,曾经做出如此大的牺牲,同时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国家也不忍看到可可托海随着矿区关闭而一起冬眠,几年前,一首《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横空出世,如《战狼2》一样横扫全国,可可托海从此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但可可托海可不是海哦。
在矿坑公园玩了两个多小时,接下来还要去可可托海景区,也就是额尔齐斯大峡谷继续玩,那额尔齐斯大峡谷还会有哪些有意思的故事呢?咱们下期继续吧。
中国最西北自驾游016,可可托海矿坑公园,地图上看不到的机密财富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