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瑶山,地跨金秀瑶族自治县、荔浦县、蒙山县,处于广西桂林、柳州、贵港、梧州、来宾五个市的中心。保护区于1982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25594.7公顷,平均日照1268.7小时,年均温17℃,年降水量为1823.9毫米,是广西多雨中心之一。
主要保护对象为银杉,瑶山鳄蜥、瑶山苣苔及金斑喙凤蝶等珍稀动植物和典型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东经109°50′~110°27′,北纬23°40′~24°28′之间,四周邻蒙山、荔浦、鹿寨、象州、武宣、桂平、平南7个县(主体部分在金秀县,少量在荔浦县和蒙山县)。保护区面积25594.7公顷。
保护区内地质形成古老,可追溯到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经历了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区内地形复杂多样,山体庞大高峻,有风景秀丽的莲花山类丹霞地貌,有由莲花山组砾岩和砂岩组成的圣堂群峰(由7个海拔1900m以上的山峰组成),最高峰圣堂山海拔1979m,以圣堂山为中心,由高而低,自四周逐次下降为中低山,低山、高丘、低丘各种地貌。由于地貌构造奇特,面积广,类型复杂,风景秀丽,形成了大瑶山奇异的类丹霞地貌风景带,独具一格。保护区内植被丰富。
截至2013年,其植被组成种类有157科445属947种,其中双子叶植物107种,祼子植物7科10属16种。保护区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过渡的位置上,植被类型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局部也存在季节性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类型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呈现明显的犬牙交错的状态,这是大瑶山植被水平分布最突出的特点。
在垂直分布上,海拔1300m以上为山地常绿阔叶林与中山针阔混交林带,海拔1500m的山顶或山脊有成片的、原始的、呈带状分布的杜鹃林。保护区内典型常绿阔叶林有9个群系,季风常绿阔叶林有11个群系,季节性雨林有2个群系,中山针阔叶混交林有3个群系,山顶苔鲜有2个群系,共27个群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