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方“凌洲业话”蓝色字体、
2023年4月20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这一节气名称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秧苗初插、作物新种,需要雨水的滋润才能茁壮成长。在北方地区,谷雨是“终霜”的象征,春雨绵绵是最主要的特点。民间在谷雨节气前后有摘谷雨茶、走谷雨、祭海、吃春、赏花等习俗。但摘茶、祭海等习俗具有一定的地域限制,流传较为广泛的是品茶、吃春与赏花。
所品“谷雨茶”也叫“二春茶”,是指谷雨前采集的茶叶。这个时候雨露充分、温度适宜,茶叶生长到了最佳时期,所以茶叶所含的营养成分比较丰富,更适宜我们的饮用,最著名的当属“雨前龙井”。而所谓的“吃春”,北京地区最讲究吃香椿,清代就有将“香椿拌面筋”作为寒食节应季佳肴的传统。但这个一般人吃不上,因为寒食节挨着清明节,天儿还挺冷,香椿根本就没发芽呢。只有宫廷里可以吃到,因为明清两代的“官菜园”里设有暖棚,专门儿为皇家种植香椿。谷雨前后才是普通人家“打香椿”的最佳时节,老北京有“雨前香椿嫩如丝”的说法,又讲“雨前椿芽嫩无比,雨后椿芽生木体”。
除了吃喝之外,“玩乐”习俗便以赏花为主,而北京地区的谷雨赏花又以牡丹为主。因为此时节是牡丹(及芍药)的花期。牡丹花历来受到国人喜爱,有百花之王的美誉。《爱莲说》中有一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刘禹锡的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更是家喻户晓。当然这里说的京城并非北京,而是长安(也有人说是洛阳);世人都说“洛阳牡丹甲天下”,其实咱北京也不少赏牡丹的地方。
清代至民国时期,最著名的要数崇效寺,不但与恭王府的海棠、法源寺的丁香并称“京畿三大花事”(另一版将大觉寺的玉兰纳入其中,称四大花事);而且“谷雨崇效观牡丹”与“中秋卢沟赏晓月”齐名,并称“北京两大时令盛事”。只是崇效寺在解放后不久就被拆了,改成了白纸坊小学,那些历史名花被移植到了故宫旁边的中山公园。此外,离故宫同样不远的景山公园也是赏牡丹的重要地点。
景山牡丹栽培历史悠久,可追溯到金中都时代的行宫:太宁宫时期。形成规模的种植、有文字记载的是元代。封建王朝覆灭后,景山被辟为公园,数十年来绿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牡丹不仅在数量上有很大的增加,品种也不断的丰富。4月14日,景山公园牡丹文化季已经开幕,园内集中展出久负盛名的洛阳牡丹、菏泽牡丹,皇家御园传统牡丹名品,以及国内珍贵品种西北紫斑牡丹,国外牡丹品种等,品种多达569种,展出数量达到2万余株,涵盖了九大色系、十大花型,眼下将迎来最佳观赏期。
公园东门入口处即有“国色天香”景观小品,通过浮雕工艺展示牡丹花的大气明艳。前山主路、牡丹园、后山腰道东侧、西门内北侧等地,可欣赏姚黄、赛雪塔、冠世墨玉、朱砂垒等品种的牡丹花;海黄、黑豹等一些晚花品种也将接力盛开,花期预计持续至5月初。景山南依故宫、西靠北海,北与鼓楼相望,这里是明清时期紫禁城的最高处,谷雨节气来临之际,牡丹花将扮靓“紫禁之巅”,也是华北一带最集中的赏牡丹区域之一。
当然了,集中观赏地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北海公园、地坛公园、园博园、陶然亭、北京植物园、潭柘寺、戒台寺、红螺寺、圆明园、怀柔桥梓镇国色天香牡丹园、延庆旧县妫州牡丹园等地也都有牡丹花可看。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关注我,更多京城文化与君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