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话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对于八仙的生养之地又知道多少呢?八仙中有个美女仙人,仙人美女,何仙姑,她家居何处呢?
之前我也不知道。
直到去年,广州开展环保大督查,我们洗水厂排污严重,被查封。失业了。四处找厂。好不容易在增城区找到新工作。大家拼死拼活加班加点工作,目的只为保全得之不易的新工作。国庆节到了,放假一天。大家欢呼雀跃,终于可以出去放松一下了。
刚出厂门,我就被惊住了。面前的公交站牌上画着大大的飘飘欲飞的何仙姑的写意画。旁边详细介绍着何仙姑的情况。
原来何仙姑出生在这里!――广州增城西南村。
原来我来到了何仙姑的故乡!
转身一千零八十度观瞧,真个好地方!快速国道车水马龙,工厂如蜂巢,农民工多于蜂蚁,仙姑乡亲无须上班劳作无须读书奋斗创业坐地分金天生富贵人,蓝蓝的天空金红的太阳,忙忙碌碌外乡人。好不繁华热闹!
欢迎领略仙姑故里。这里仙香阵阵。
中匠文化联合创始人张金良老师,就重拾非遗文化的意义和方式展开过分享。 今天所说的“非遗”或者说“手作”产品大多有着丰富的历史意义、生动的背景故事,但在全球工业化浪潮下,这样好的非遗产品却被边缘化。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然会带动文创产品的消费升级,大街上越来越多人穿着汉服,就是文化自信最具象化的表现。 在这样的时期,加快非遗产业化进程,刻不容缓。 可究竟在非遗产业化路径中,还缺少些什么呢?即让传统的非遗焕发新的生命力。
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让更多人传承非遗,让每个人都能使用非遗产品,才是非遗焕新的关键。 中匠文化所做的就是为非遗提供新时代传播方式,融合符合当下审美的新设计理念,革新材料,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的新零售模式,打通文化与金融领域、创新发展。
比如捞刀河的刀。 湘极.捞刀河技艺总监吴干军老师说。 说起早年在刀剪厂工作的经历,吴老师记忆深刻“刚进场子的时候,还挺艰苦的,先磨370把剪刀,整天被泥浆、汗水包裹,但月工资只有10块钱”。 但是那个年代从事刀剪技艺的人却不少,厂子里最繁盛的时候有870人,但是到如今依旧做这一行的却少之又少。
吴老师目前做的一部分工作就是,联系以前厂里的老师傅们,继续向他们学习经验、技艺。 在吴老师看来,捞刀河刀剪技艺需要更多的年轻血液注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现在加入的年轻人不必担心生计问题,但要吃得了苦,沉得下心,毕竟学习技艺不能一蹴而就。
上一篇:日本人生活用品方面有什么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