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在被清明取代前,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断火,吃冷食,由是得“寒食”之名。与清明合并后,大部分地方摒弃了断火之俗,当然,一些饮食习俗还是存在。寒食节由来已久,甚至在汉晋时期,其含义便取已经模糊。现在,我们对古人行寒食节进行一些探索。
关于寒食节由来,最靠谱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汉时蔡邕《琴操》载:“晋文公重耳与子绥俱亡,子绥割其腕股,以救重耳。重耳得国,舅犯、赵衰俱蒙厚赏,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文公惊悟,即遣求,得于绵山之下,使者奉节迎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火荧自出,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发火”。此后的《邺中记》、《后汉书》等书中,皆以此为准。
所谓“子绥”,即介子推,看来古人脑洞突破天际:为报恩厚赏,令其出山,不出则举火烧山,最后真将恩公烧死了——这看起来不是报恩,更似杀人灭口。蔡邕的这个故事,看起来详细,实则可推敲处不少:一则日期不同,一在清明前后,一在端午;二则《左传》、《史记》均无对此事的记载;三则不符合人情世事。
关于寒食节的来源,还有几种说法,如源于周代禁火、改火之制,又如源于玄鸟降生之说,如《礼记•月令》提及“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谋”,“是月也,祀不用牺牲,用圭璧,更皮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此处不再赘述。
衣食住行,与寒食节关联最大的,便是“食”之一字。从来源上讲,重耳烧死了介之推,所以这一天不准举火,人们只能吃冷食,从神话上来看,所以吃卵形和鸟形的食品。《荆楚岁时记》载:“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斗鸡、镂鸡子、斗鸡子。《玉烛宝典》曰:此节城市多斗鸡卵之戏,《左传》有季郈斗鸡,其来远矣。古之豪家,食称画卵,今代犹染蓝茜杂色,仍加雕镂,递相饷遗,或置盘俎,《管子》曰,周卵熟之,所以发积藏,散万物,张衡《南都赋》曰:春卵非得笋,秋韭冬菁,便是补益滋味。其斗卵则莫知所出。”除卵形食品外,更有源于鸟形、青色崇拜的各色食品,不一而足。
寒食节也是诗人们“借题发挥”的典范,从现在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有关寒食节的记述,普通百姓在这一天,进行上坟、斗鸡、郊游、荡秋千、牵钩等活动,上升到官府、帝王的视角,那就是皇家祭陵、祭孔庙等。
人们常说“三月三,煮鸡蛋”,即将鸡蛋涂为红色,让孩子们带在身上,也是寒食节流传下来。历史上还有一种名为“寒食散”的东西,虽有寒食之名,却是方士鼓吹登仙的丹药,吃死不少皇帝、名士,实与节日风马牛不相及。
上一篇:梅山龙宫风景区怎么样
下一篇:求助青岛十大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