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烂王之死:你好。
中国人十人九痔,与我们上厕所用纸有关。在国外,他们不用纸,而用水洗,所以他们没用痔疮一病。这是我在国外一位华裔工程师告诉我的。他们的厕所,专门有一个冲洗水龙头,很方便。我回家来以后,在厕所里也装了冲洗水龙头(冬天有热水),困扰我多年的痔疮,就这样好了。他们印巴人来中国,上厕所,带一个用塑料瓶装水,一边冲洗。
我们不要笑他们,他们比我们科学。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
我只知道冬至吃饺子,吃羊肉还是头一次听说。
你好!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自古“冬至似大年”的说法。冬至最出名的习俗就是在冬至当天吃羊肉狗肉汤锅了。民间还有“冬至吃羊肉,暖和一冬天”的说法。
“冬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包括我市在内的南方大部分地区白天时间只有10小时左右。
气象部门介绍,冬至后就要进入“数九寒天”了,每九天为一个“ 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今天的天气还算不错,民间曾有“晴冬至,烂年底”、“冬至多风,寒冷半年”的说法,到时候您可以验证一下。
为了抵御寒冷,冬至当天,一家人围坐一起,在冒着袅袅的热气的汤锅旁,冬天的寒冷不就跑得远远的嘛。
所以,早在前两天,不少羊肉馆都已经订满了“冬至”当天的位置,大坪老羊肉馆的老板称,为了准备“冬至”的到来,他们已经忙了好几天了。气象台专家还介绍,羊肉、牛肉、狗肉、鲢鱼等是热能多、御寒力强的甘温食物,非常适合冬季吃。此外,冬至当天,民间还有酿米酒、做腐乳的习惯,农村有杀年猪、腊猪肉、腌咸菜等习俗,据说今天腊的猪肉可保存较长时间。
。
上一篇:新加坡的习俗
下一篇:广州粤南地区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