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首先就是有给家里面彻底打扫一遍,另外还要去蒸一些馒头,还会出门置办年货,并且购买对联给自己家的门上贴上对联,这样可以给家里人带来好的运势。
北京人还喜欢把福字倒着贴在门上或者是衣柜上,这样可以表示福到了,不管是什么样的方式,大家都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都有一个吉祥如意的象征,并且希望身边人都有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北京春节期间,另一番盛况就是庙会和民间组织的各种花会。旧时的北京城内及郊区,共有七百余座庙宇,春节期间,大小庙宇均向香客、游人开放。在庙内及门前设有集市,称做庙会,北京庙会以白云观、大钟寺、东岳庙等处最为著名。
老北京人春节必备食物
饺子
在北京,他们春节必须要吃的食物就是饺子,这也是北方地区在春节都会吃的一个食物,因为按照传统的老北京习俗来说,吃饺子代表着团圆,一家人坐在一起包饺子是一个非常和睦的场景。
因为饺子里面不光有馅料,还会放一些干净的硬币和糖,这样迟到的人就会有吉利的象征,也正因为这样很多小孩,在春节的晚上会吃的很饱,因为他们想吃到硬币和糖,这样就会有好的运气。
炸丸子
《京味儿》一书中曾提到,老北京春节吃食中有一项“和蒸馒头紧密相关的工作”,就是炸丸子。年夜饭上必有丸子,因为丸子象征了合家团圆。以前春节期间,各家总要拜年或者接待拜年的人,吃饭时间不固定,也没有很多时间炒菜。事先准备好丸子,端上来就能吃。
传统习俗:置天地桌、吃年夜饭、守岁、看春晚、接神、踩祟、接财神
除夕祭祖是过年重要习俗之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报祭祖先的恩德。
莆田过年的习俗大部分跟其他地方差不多,说一些比较特别的,贴白额春联,大年初一早上吃一碗长寿面,初二不能串门,初四晚再吃一次年夜饭,初五早再吃一碗长寿面(俗称“做大岁”)。
贵州过年特色风俗有:客家年、跳花节、打侗年、侗戏等。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与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枢纽。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在新疆,过春节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以下是一些新疆过春节的习俗:
1. 贴春联:人们会在门上贴春联,春联上写有吉祥的词语和对联,寓意着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2. 贴福字:人们也会在门上贴上福字,代表着希望来年能够带来好运和福气。
3. 守岁:在除夕夜,家人会一起守岁,也就是待在家里熬夜,等待迎接新年的到来。
4. 吃年夜饭:年夜饭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整个家庭会一起享用丰盛的饭菜,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5. 放鞭炮:在新年的时候,人们会放鞭炮来驱邪和迎接新年的到来。
6. 拜年:在新年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特别是长辈和年长的亲戚,表示对他们的敬意和祝福。
7. 包饺子:包饺子是新疆过春节时的传统活动之一,家人会一起包饺子,并相互分享和品尝。
8. 咸肉煮饭:在新疆,人们也会煮咸肉饭作为年夜饭的一部分,这是当地特色的传统菜肴。
这些习俗代表了新疆人民对新年的热切期盼和祝福,也展示了他们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上还要贴一个大大的福字,大门对面的墙上要贴“对我生财”、“万事如意”、“开门大吉”等。
挂灯笼:新春期间常德各地都有在大门口张灯结彩的习惯,旧时,富家要在大门口挂上红纱流苏元宝大灯,表示“吉星高照”。
拜年:拜年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习俗,正月初一人们早早的起来,穿上漂漂亮亮的衣服,到亲朋好友家去拜年,互相问候。
放鞭炮:鞭炮也叫做“爆竹”,在古代,爆竹的功能是辟邪驱鬼,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转变为营造喜庆祥和
大约有如下几项,一是贴春联和福字,在房门两侧贴上春联,大门贴福字。
二是燃放烟花爆竹,特别是在除夕夜12点钟进入新年燃放的更多。
三是吃团圆饭,全家人一起举行盛宴。
一般都是杀鸡杀鸭等,吃完年夜饭后,大家都和自己家的外打工回来的聊聊天打打牌,一直玩到晚上十二点了,一起烧鞭炮,点烟花,那个场景真是太好看了,到了大年初一小孩们就起来恭喜的恭喜,发财的发财,大人们也途个一年的第一天途个吉利发红包,到了大年初二就开始拜年了。
春节期间的饭桌上的菜都是很丰盛的,其中,火锅和鱼(全鱼)是不可少的,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意在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鱼是整个宴席的最后一道菜,大家并不是真正的去吃,只是端上来摆摆样子,留到明年表示日子有富余。
舟山的春节习俗
1、 满橱满罐
年三十那天,每家每户要将水缸、米缸都备得满满的,意为“满橱满罐”,祈祷来年生活更加美满,吃用有余。
2、备年糕、“饭富”
定海旧俗,春节期间,到初五才能动用米缸;而且,春节期间还不能动刀。所以,要在年三十那天,蒸熟够吃三至五天的米饭,俗称“饭富”;女主人要切很多年糕、海蜇,备好新年里要用的食物。
3、关门点灯
旧时,在年三十那天,一天忙完之后关门,天亮前不能再打开。然后,在每个房间都要点上蜡烛或油灯。人们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4、 年夜饭
年三十晚,阖家团聚,长辈坐上位,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鱼是不能少的,因为“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以前,定海人桌上的鱼品种很多,但至少要用一条完整的大黄鱼。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年夜饭后,长辈开始给小辈分“压岁钱”。
5、迎灶神
定海人在年三十晚上,还要迎灶神。灶神从天庭禀报回来,灶台神龛贴上新的灶神像,供上年糕、年羹(年羹是用年糕切成片,加芋艿和萝卜起浆),供毕把年糕放在米缸上,谓“满米缸”。此后米缸封存,待初五才能启封。
6、挂年糕
将蒸熟的年糕切成小段,挂到各个地方:筷子、扫帚、拖把、秤钩、犁、耖、耙、箩等器具上。意思是慰劳这些辛苦工作一年的器具,期盼来年“顺顺流流,年年有余,万事平安”。 在这一天,老鼠可以正大光明地出来吃这些年糕。
7、 守岁
守岁,在旧时定海也称“照虚耗”,又称“守爹娘完善”,因为传说如果一连三年的年三十夜不睡觉,可修下世“爹娘完善”。除了在家中守岁之外,有不少善男信女到庙宇庵堂坐夜守岁,祈祷菩萨保佑新年平安好运。
8、打果树
打果树,是非常有地域特色的习俗,现已罕见。吃完年夜饭后,家人就到种植果树的地方,来“打果树”,祈求自家的果树来年能有个好收成。因为紫岙是大猫岛的主要产梨区,果园收入是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
下一篇:西双版纳特产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