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按照沙子口当地的习俗,“鲅鱼礼”要分为送鲅鱼和吃鲅鱼两个环节。送鲅鱼体现的是孝道。开春时,小伙子会精心挑选分量足、个头大的鲅鱼送给未来老丈人,以讨得老丈人欢心,早日将媳妇娶回家。结婚后,女婿和媳妇一起回娘家送鲅鱼。每年春汛开始,儿女们总是抢先买来新鲜的鲅鱼送给老人。此时,有着“鲅鱼之乡”美誉的沙子口成为人们关注的地方,人们争相打探,什么时间鲅鱼上市。第一时间赶过去买上一份“鲅鱼之礼”高高兴兴地带回家以尽孝道。
吃鲅鱼,还体现老人对子女的关爱和祝福。收到鲅鱼后的长辈会在第一时间将鲅鱼烹饪成美味的鲅鱼菜,其中必有鲅鱼丸子、鲅鱼水饺、炖鲅鱼等几道菜,再配以茼蒿(谐音“同好”)、豆腐(谐音“福”)等菜,寄托子孙同好、有福的吉祥祝福。鲅鱼菜端上餐桌后,必须是长辈老人先动筷,此为“见鲜”,然后儿女们才可以共享,体现了“以孝为先”的传统礼教。后来,人们还利用鲅鱼加工工艺,制作出别具一格的鲅鱼菜品,具有用料讲究、做工精细、善于调味、烹调技法精良等特点。
马奶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以喝马奶酒为主。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
马奶是蒙古族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饮品,然而只有每年的七八月份才是草原上生产马奶的季节,锡林浩特市 宝力根苏木的牧民塔娜在自家的旅游点举办了一次马奶节。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
节前家家要宰羊做首摆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烤全羊过去多用来进行祭典或祭敖包时才用,现在已成为盛大节庆或迎接贵宾用的一种特殊菜肴。
世界动物日”(World Animal Day)源自12世纪意大利修道士圣方济各的倡议。 弗朗西斯于1182年诞生于意大利阿西西地区一个富裕的布商家庭。他于1206年摈弃了所有物质财富而创建了弗朗西斯修道院。他长期生活在阿西西岛上的森林中,热爱动物并和动物们建立了“兄弟姐妹”般的关系。他要求村民们在10月4日这天“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 1931年,一群生态学家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会议,正式提议设立“世界动物日”。他们选取了圣方济各的主保瞻礼日即10月4日这一天作为纪念日。
花炮会上,抢花炮、吹芦笙、跳踩堂、对歌、演桂戏、唱彩调、斗牛、斗马、斗鸟、拉鼓等文体活动五彩缤纷,男女青年传歌择友,谈情说爱。
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二月二”也是农村的农事节。农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但也有一些地方春旱较严重,春雨贵如油。倘春雨充沛,预示着一年的大丰收。所以又有农谚道:“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除夕的风俗有年夜饭、贴春联、守岁、燃爆竹、祭祖、挂灯笼、吃饺子、吃年糕、压岁钱等。除夕是新年的前一天,是当年的最后一天。在这一天,人们会准备许多饭菜,还会包水饺,一家人围在饭桌面前其乐融融。
除夕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贴春联,春联也叫做门联,寓意着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通常春联都是红色的,一来是增加喜庆的气氛,二表达了百姓一种驱邪避灾、迎接美好祝福的愿望。不过,如果家里有长辈去世的话,就不能贴春联了,需要连续好几年不能贴春联。
除夕这天人们还会燃爆竹,早上起来便能听见爆竹的响声,当然,如果当地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则不能进行放鞭炮,会破坏环境。在很多地方,除夕这天晚上会守岁,就是一整夜不睡觉,年轻人会打牌玩游戏,而年龄较大的人会聊家常。
除夕最重要的就是吃团圆饭,很多在外打工的人,在除夕这天都会赶回家中,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当然,有些人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及时赶到家里吃团圆饭。
1.祖鲁节是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举行。每到这一天,卫拉特蒙古部邻近居住的几户人家,就在浩特东南半里左右的地方,用泥巴或砖头垒一个六尺高的敖包。等到暮霭沉沉繁星满天的时候,各家各户就把自制的佛灯拿出来。在一个长者的导引下,把他们插满了这座敖包。
2.卫拉特的这种佛灯是用白面捏的,在草棍上绑上干净棉花,嵌进中间作为芯儿,里面再注满酥油便成为一个灯盏。这种灯盏每人至少要做百盏,多者不限。
迎亲饺子、送亲面(亲人进门饺子寓意团圆、送亲面寓意一路顺利)
祭祖:冬至节,祭扫坟墓。
吃饺子:又称吃“捏冻耳朵”。
吃馄饨:冬至馄饨夏至面九九消寒,吃羊肉,煮元宵,冬至赠鞋,吃赤豆糯米饭,冬至酿酒,
上一篇:仙西山水洞寨风景区好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