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它的来历、习俗和传说非常丰富,下面简要介绍一下:
1. 来历:端午节最初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悲剧命运和爱国精神被后人传颂不衰。据传,在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开始划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活动,逐渐演化成了今天的端午节。
2. 习俗: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包括吃粽子、挂艾叶、划龙舟、喝雄黄酒等。吃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据传,粽子是为了防止鱼妖等恶鬼侵袭而发明的,里面包裹着糯米、肉、豆沙等馅料,味道鲜美。挂艾叶则是为了驱邪避瘟,艾叶有驱蚊、祛病的作用。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追忆历史,展示团队协作精神。喝雄黄酒则是为了消瘀解毒,预防疾病。
3. 传说:端午节有很多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屈原的传说。据传,屈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诗人,因为反对贪官污吏的腐败统治,遭到了贵族的排挤和流放,最终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为了挽救屈原的灵魂,人们划龙舟、敲鼓、放烟火,以驱赶可能会侵扰屈原的鱼妖等恶鬼。另外,还有一些关于屈原投江的传说,比如说有龙把屈原的身体带走了,有粽子投到江里面,被鱼妖吃掉等等。这些传说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也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
中秋节吃月饼嫦娥吴刚在天宫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物之一。以下是粽子的由来和相关传说:
由来:
端午节最著名的传说与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有关。相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和爱国诗人,在楚国陷入内外交困的时候,他以忠诚和才华备受赞誉,但最终遭到了流放。屈原对于国家的沉沦和自己的命运感到深深地忧愤和无奈,于五月初五这一天,在江边抱石投江自尽。
为了阻止鱼虾等水生动物吃掉屈原的身体,百姓们将粽子用色丝线系在竹竿上扔进江中,希望鱼虾吃粽子而不伤害屈原的身体。同时,百姓们也划船撞击水面,以驱散鱼虾,为屈原举行水葬仪式。这就是吃粽子和划龙舟的习俗由来。
传说:
此外,还有一个与吃粽子相关的传说是关于屈原的。传说,在江中的鱼虾不忍吃掉屈原的身体,所以粽子成为了防止鱼虾侵蚀屈原遗体的食物。而另一个传说则是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将屈原喜好的米饭包在竹叶中,为其投江供奉。
这些传说和由来也使得端午节成为了纪念和缅怀屈原的日子,同时也是庆祝夏季来临、祈求平安健康的节日。现如今,吃粽子和划龙舟已经成为了端午节不可或缺的活动。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3、悬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5、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6、吃粽子: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
需要南方带着礼金到女方家里。商议结婚之事。
女方把准备的嫁妆婚前由南方派人到女方家里抬嫁妆。
结婚当天摆酒席宴请亲属到席。
拜天地入洞房
端午习俗甚多,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扒龙舟与食粽子是端午节两大习俗主题。食粽子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扒龙舟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禁忌(1)、忌双日出殡。双日则有不祥的预兆,认为双日出殡有死两人的含义,因而出殡时必择单日,忌于双日举行。 禁忌(2)、忌正午出殡。在黎族地区有这一禁忌习俗。黎人家中如有人去世,多是上午亡而下午葬,或下午亡次日葬,在家停尸时间甚短,但忌于正午时分出殡。认为违忌时会招致凶灾。 禁忌(3)、忌泪洒尸身。流传于部分地区的一种说法,如果家中有人亡故,而为死者穿衣服时应忌悲泣,以免泪洒尸身。认为会有状况发生,惊起亡灵。 禁忌(4) 忌棺木从门出。有满族地禁忌习俗之说。认为门是供人出入之所,忌逝者横行,否则以为不吉,因有从窗户出棺的习俗。 禁忌(5)、灵前忌有猫出现。死者于出殡前,停尸守灵,忌有猫接近,认为有猫触及,或跳越前后,会如死者会骤然而立一般,有祸害家人之意。 禁忌(6)、应忌理发。若家中如有人去世,家属或男子在一个月内不得理发、刮脸。长辈亡故,多是由晚辈进行恪守,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先亲去世,留发以表达哀痛、孝心与思念。还有部分地区认为是理发是在改变自己形貌,使亡灵不能辨认,以避免灾祸。此外还有一说,认为婴儿出生后百日始能理发,否则会有夭折之祸。 禁忌(7)、忌日禁欢乐。即亲丧之日,忌举吉事,如饮酒作乐等。自不用说,逝者丧生之日,做欢乐的事情会视为大不敬。在“忌日”亦称“忌食”之时,古人如此说:《礼记- 檀弓上》云:“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 葬礼礼仪是各民族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各个地区差距很大,就是日照相隔数十里的村落,一些讲法和做法也不尽相同。对死者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安葬、殡仪、举哀等。除近现代才出现的非宗教性葬礼外,各种丧葬仪规均与宗教观念有关。 葬礼的葬式有:土葬,火葬,水葬,洞葬,天葬,缸葬,树葬,悬棺葬等。
花山节
兴文苗族保持着传统的生产生活与文化习俗:尊奉祖先训诫,无信仰,喜群居,好芦笙,善歌舞。这在每年三月的“踩山节”中得到了充分展示。“踩山节”,也叫“花山节”,苗族称为“踩山坡”或“踩山坪”。
花山节是苗族纪念祖先蒙博、蒙耶,祈求神灵保佑,企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兴财旺、幸福安康的祭祀活动。届时,不孕不育者许愿求子,一般人员祈福纳祥,青年男女择偶求婚。时间原来固定在正月初一至初十,接连三天。后来,有时到正月十五,有时在端午前后。而今,则多在阳春三月的“五一节”前后。
参加踩山的苗族男女青年都会穿上民族服装,很是漂亮。
来人达到一定数量时,就开始进行庄重的“敬花树”仪式。几位德高望重的苗族老人,站在摆有猪肉、米酒的祭台边,先点燃香烛,向花树致礼,然后唱起古歌,祭祀神灵,祈求福祉。接着,苗族小伙子们吹芦笙《迎宾曲》、《祈祷曲》等曲调以迎接神灵表达敬意。
祭毕,老歌手唱三段“节日起源歌”后,一人吹着芦笙领队,大家手拉手围着花树把舞跳开了。跳的内容有“三步舞”、“四方舞”,以及踹芦笙的挤坛“挤舞”。届时,爱歌者聚在一起,展开独唱、对唱,内容有古歌、山歌、情歌。有的拿出名叫“顺风耳”的土电话玩具,一根长长的细麻绳,两头系个小竹筒,二人各执一筒,进行只有他二人听得到的对话、对歌,两人开始约会相亲、谈情说爱。
在过年前一个月、半个月左右的时候,咱们贵州人都会把自家养了一年的肥猪牵来宰杀,一起分享丰盛猪肉大餐和即将过年的喜悦!这不仅仅寓意着热火朝天过年的开始,也寓意着来年大丰收!
赛龙舟,包粽子以及熏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