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稳定性。传统习俗是历经千百年的流传、发展而来的,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比如,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沿袭这种传统的习俗,互相拜年、放鞭炮、穿新衣、贴春联等活动代代相传。 二是区域性。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总之,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下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 三是变异性。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民俗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从总的方面看, 与历史性、地方性相关联,同类民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点。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有的是因为发生的基础不同,有的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形。还说春节,有的地方大年初一早晨去祖坟祭拜,有的地方却是中午才去祭拜。
传统习俗文化体现,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尊老爱幼的美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传统文化的各种具体形式或表现,是经历过历史的长时间的沉淀后形成的。换句话说,就是传统文化也是会有一个淘汰与更新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感受不到的。只有经过很长时间后,人们才会突然发现,哦,有的东西已经被遗弃了。保留下来的,也就是被人们继承下来的文化形式,就会被成为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绝大多数都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包含着深刻的精神寄托。
这些传统文化表现出来的具体形式,有的人可以理解,而有的人可能无法理解,这里就有区域的差别,阶层的差别,认识的差别,甚至还有理解上的差别。
传统民俗,对照前面的传统文化,我们知道,民俗应该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局部的具体表现,反映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透过这些民俗,我们可以观察人们的精神世界,他们喜欢什么,禁忌什么,又追求什么。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他潜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接受他的支配和指导。失去传统文化,一个民族就会很快崩溃。传统文化毕竟只是一种内心的潜在的原则,由于现在政府的力量影响太大,一些政策会很容易导致传统文化的消亡。但是消亡过程很快,要想重塑传统文化,却是难如登天。
所以,对待传统文化,一定要保持谨慎小心,不要轻易下决断抛弃这个,丢掉那个。
、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1、除夕(腊月最后一天)
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正月初一)
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3、元宵节(正月十五)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5、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在广西一些地方有七夕储水的习俗,民间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用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所以,人们在七夕这天早晨都要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家里如有体弱多病的孩子,家长们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孩子脖子上,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健康长寿。春节一家人聚在一起
吃团圆饭、拜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扫墓、祭祀祖先;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七夕节则是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
1、敬灶神
北方的小年要敬灶神,在这一天,传说中灶神上天给玉皇大帝汇报工作的日子。家家户户在灶神的画像前摆满贡品,期望灶神在玉皇大帝那里美言几句。“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确切的描述了人们的美好期望。
2、贴对联
贴对联是我国春节特有的风俗,每年的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门的两端,用大红纸,写上祝福的话语,贴在门框的两边,寓意着两年可以风调雨顺,心想事成等美好的祝愿。
3、放爆竹
除夕放爆竹也是春节的风俗之一,传说在古代有一个非常凶恶的年兽,会在春节期间,闯入村庄,祸害百姓,但是年兽非常害怕爆竹,于是人们便在除夕之夜燃放爆竹,来吓走年兽。不过现在由于为了保护环境,大城市已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了,在农村的话,还是允许的。
4、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除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习俗,在除夕之夜,全家人坐在一起,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吃着年夜饭,其乐融融。尤其是在北方的家庭,还会吃饺子,一家人一起追忆过往,展望未来,十分幸福。
5、舞狮子
在一些地区,每到喜庆的节日都会敲锣打鼓,舞狮助兴。因为狮子在中国人眼中是瑞兽,是祥瑞的象征,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安康,中国人舞狮子还可以驱邪避鬼。
6、除夕守岁
在除夕之夜大家还会守岁,就是一晚上不睡觉,家里也要灯火通明,大家坐在一起熬夜迎接新的一年到来的习俗,大家可以玩扑克,打牌玩一些娱乐活动来度过除夕之夜。
7、拜年与压岁钱
现代中国,拜年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风俗。在正月初一的时候,人们早早起来,穿上漂漂亮亮的衣服,打扮整齐,到亲朋好友家拜年,互致问候。还有长辈还要给晚辈准备红包,当做压岁钱。压岁钱可以当众给,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睡着的时候,偷偷的放在孩子的枕头下面。
过大年,舞醒狮,游神,办年例。
清明节,祭拜祖先,扫墓。
春天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腊月二十三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2、腊月二十四扫尘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压岁钱/祭祖/送财神
6、放爆竹: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
7、吃年夜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8、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
9、正月初一俗传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10、开门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11、拜年:新年的初一,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
12、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
我国春节传统习俗很多,比如,春节要贴春联,也叫对联,要放烟花炮竹,要给长辈拜年问好,还要走亲防友,还要给祖先上坟烧纸,要请财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