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饺子是纪念和感谢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民间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张仲景有医圣之称,著有《伤寒杂病论》。
相传张仲景老年还乡时,正逢大雪纷飞的冬天。街头很多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不少人耳朵都被冻烂了。张仲景看到这个情况,内心不忍,于是令人在南阳关东边搭起了一个医棚。让弟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做馅,然后包成饺子。施舍给百姓。这顿饺子把不少乡亲的冻耳朵给治好了。
此后,每逢冬至进九,大家都纷纷争食饺子,有谚语“冬至的饺子不冻耳”。
冬至吃饺子是中国北方城市的习俗,南方人吃汤圆,这些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
北方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与雪有关,饺子是耳朵的形状,北方冬天太冷,风俗是说冬至吃了饺子不会把耳朵冻掉
冬至这天北方人要吃饺子,冬至这天不是最冷的一天,是这一天时间做短的一天,保百姓在这天要吃饺子,南方人冬至吃汤圆。
冬至吃饺子,来年不冻耳朵,可可爱爱
传说,东汉末年,时任长沙太守的医圣张仲景。
有一年冬天回南阳故里探亲,走到白河岸边,看见很多穷苦的老百姓衣不蔽体,冻得手脚生了冻疮,有的甚至连耳朵也冻烂了。
看到乡亲们这种情形,张仲景的心里特别难过,身怀高超医术的张仲景感叹在这个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时期老百姓的日子实在太难过了。于是希望用自己的医术为乡亲们做点什么。他叫他的执事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了个棚子,盘上大锅,在冬至的那天开了张,给穷人施药治冻伤。施的药叫"祛寒娇耳汤"。
做法是用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熬,等煮好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的"娇耳"下锅。然后分给讨药的人们,每人给一大碗汤,两只娇耳。人们吃下娇耳,喝了祛寒汤,只觉浑身发暖,两耳生热。
之后,每年冬至这一天,人们就会用驱寒药材加羊肉辣椒等食物用面皮包成饺子吃,一方面为了纪念张仲景的医术和功德,另一方面确实能起到驱寒保暖的作用,传说在这一天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冻掉了。
冬至饺子打油诗(一)
案板方方刀光寒,或菜或肉剁成馅。
面团圆圆杖下扁,筷子取馅面中填。
巧手捏出玲珑褶,皮薄馅大锅不沾。
山西陈醋山东蒜,饺子浮沉几人馋?
中午下班,想着下午没事了,科室几个人邀请主任一块吃饭。主任苦笑了一下,说回家吃饺子。因为他早上说过吃的饺子,我好奇地问:你们家顿顿吃饺子吗?他苦笑着说:吃好几天了~冬至包饺子,说好的包五十个,最后包了六百多个,面和稀了,媳妇就加面,太干了,再加水……最后和了两大盆……,能吃十天了。
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呢?据史书记载冬至吃水饺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而留下的。
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辞官回乡,当时正是冬季,他发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然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