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陕西民谣?
创始人
2025-03-09 00:31:33
0

  陕西,简称秦,分为陕南、陕北和关中三个部分,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黄土地上,由于气候、地貌、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陕西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特别是陕西的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古老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以领略今人溢于言表的真实情感。而陕西的民歌和民谣长久以来广泛地流传于老百姓中间,有诙谐幽默的、有劝人为善的、有针贬时弊的,有传情达意的,这些民歌民谣以陕西方言为载体,是陕西民风、民俗的集中体现。本文主要谈谈陕西关中和陕北地区的民歌民谣。   关中地区位于平原地带,物宝风华,人杰地灵。民歌民谣也异彩纷呈,摇曳多姿。在内容上,主要有稚趣盎然的儿歌、反映时代特色和人物的民谣、反映现实生活、针贬时弊的民谣、反映婆媳关系的民谣、反映婚姻爱情的民谣、反映地方风光和物产的民谣等等,在形式上,有的简明扼要、诙谐幽默,有的针贬时弊,语言辛辣,有的充满感念,热情讴歌,有的娓娓道来,荡气回肠,有的一问一答,有的低声倾诉。在表现手法上,多采用身边的人或事、动物或植物来深刻的时代变迁的内容,   (一)稚趣盎然的儿歌   这些儿歌主要以自然景物或者动物为主体,诙谐幽默,朗朗上口,含义简明,便于传颂。例如,以动物为主体的:   猴娃搬砖头   猴娃猴娃搬砖头,砸了猴娃脚趾头。猴娃猴娃你不哭,给你娶个花媳妇。娶下媳妇阿达睡?牛槽里睡。铺啥呀?铺簸箕。盖啥呀?盖筛子。枕啥呀?枕棒槌。棒槌滚得骨碌碌,猴娃媳妇睡得呼噜噜。   屎巴牛点灯   屎巴牛点灯,点出先生。先生算卦,算出黑娃。黑娃敲锣,敲出她婆。她婆碾米,碾出她女。她女刮锅,刮出她哥。她哥上柜,上出他伯。他伯碾场,碾出黄狼。黄狼挖枣刺,挖出他嫂子。   “阿达”在陕西话中意思为:哪里。“屎巴牛”即屎克郎。上一首以广大儿童喜欢的猴子为主人公,在一问一答中憨态可掬。第二首中利用一连串的劳动动作,利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引出一大串人物。   再如这两首,都是以儿童们喜欢的吃食为线索展开的:   箩箩面面   箩箩,面面,杀公鸡,擀细面。婆一碗,爷一碗,两个小伙两半碗。   新年好   新年好,新年好,穿新衣,戴新帽,吃白馍,砸核桃。   还有以自然景物为题展开的:   月明夜 亮晃晃   月明夜,亮晃晃,开开城门洗衣裳。洗得干干净净的,捶得邦邦硬硬的,打发哥哥穿整齐,提上馍笼走亲戚。   此外,有些儿歌还寓教于乐,告诫孩子们不要乱跑、要孝敬老人、要有羞耻之心等等,具有传统教育色彩。如下三首:   谁跟我摇尾巴   谁跟我,摇尾巴,一脚踢到沟底下。沟底下,有狼哩,把娃吓得胡墙(藏)哩。   羞,羞,把脸抠   羞,羞,把脸抠,抠下渠渠种豌豆,人家豌豆打一石,咱(ca)的豌豆打一马牙罐。   咪咪猫,上高窑   咪咪猫,上高窑,金蹄蹄,银爪爪,上树树,逮雀雀(qiao qiao),逮下雀雀喂老猫。   (二)反映时代特色和人物的民谣   同时,民歌民谣也老百姓表达对时代变革的感知,对英雄人物的歌颂、敬仰和缅怀。短短的民谣中,既有劳动人民对英雄的礼赞,也有对坏人的唾弃、讽刺和挖苦,集中的体现了民心向背,正所谓有的人虽然倒下了,但他永远或在人们的心中,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终将被人民唾弃。此外,民歌民谣中也有描述历史事件的,具有深刻的时代特色和内涵,可以说,以小事情反映了大时代。例如以下几首:   胡宗南   胡宗南,太凶残,抓丁讹钱没个完。打日本,不上前,内战把兵都出全。特别队,清乡团,想把好人都杀完。要想免去灾和难,赶快打垮胡宗南。(流传于解放前老解放区)   刘志丹   刘志丹,智谋精,民情敌情馍得清。用计巧,设迷阵,又拔寨子又夺城。(流传于老解放区)   苜蓿花拌拌汤   苜蓿花,拌拌汤,日本鬼子死在(黄)河岸上。麦稍黄,日本亡。麦搭镰,日本完。   (三)反映现实生活,针贬时弊的民谣   民谣在人民的土壤中生生不息,广泛地流传开来,主要因为其来源于生活,并生动地再现生活场景,对坏人坏事进行讽刺,具有针贬时弊,逞恶扬善的的作用,也是老百姓切身感受的一种抒发渠道。   例如这首就以强烈的对比,生动地描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人民生活和受压榨的情况。   泥瓦匠住草房   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卖盐老婆喝淡汤。种田的,吃米糠;炒菜的,光闻香;编席的,睡光炕;做棺材的死路上。   还有讽刺农村基层干部作风的:   队长用钱一句话,会计用钱帐上挂,出纳用钱抽屉拿,社员用钱求菩萨。   七点开会八点到,九点开始作报告。你作报告我睡觉,讲来讲去老一套。   纸上公章碗口大,不如熟人一句话。   广为流传的“四怕歌”具有多个版本,但意思基本相同,反映60-70年代少数农村干部的不良作风:   四怕歌   支书的老婆贫协的娃,槽上的马驹不敢骂;还有会计他二爸,队长他娘惹不下。   另一种版本:   集体的骡驹队长的娃,组长的媳妇比天大。会计他爸惹不下。   你给队长提意见,批斗会上再见面;你给会计提意见,算盘珠子咱再看; 你给组长提意见,天天来把重活干   (四)反映婆媳关系的民谣   家庭关系永远是剪不断、理还乱的,而家庭关系中尤以婆媳关系最难处理,俗语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因此家务事上的纠纷和对婆媳关系的不满意也被编进了民谣中,有婆婆埋怨儿子和媳妇的,也有婆婆自己抒发感慨的,如老娘埋怨说:   取下媳妇昧良心   软枣枣树,毛毛根,吃娘奶,跟娘亲,   取下媳妇昧良心。把娘哄到沟儿畔,   踢一脚,咕噜当,打破鸡蛋流了黄,   再不得见我那亲光娘。(亲生母亲)   见了媳妇像孝子,见了老娘像豹子。年轻媳妇穿料子,老汉老婆穿套子。   (套子:陕西话中指烂、旧棉花)   媳妇娶全啦,儿子跑完啦。米汤熬粘啦,孙子围严啦。   花了两千八,娶个新邻家。见面不答话,上地撂个娃。   看着儿子也抚育后代了,老娘想起自身,不禁感慨万千:   隔窗看见儿抱孙   隔窗看见儿抱孙,我儿抱着他儿亲,等到他儿长大了,他儿忘了我儿恩。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模式也开始变化,三口之家、四口之家成为普遍的形式。大家庭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临着分崩离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和父母分开住,如下面两首就生动的反映了大家庭分家的场景:   分家   一家四口人,都来把家分。老大胡子长,分了一间房;   老二胡子短,分了一个碗;老三没胡子,分了个驴蹄子;   老四爱喳喳,分了个烂刷刷。大家不要妈,后院把猪拉。   四个都是狼,长大忘了娘。   娃他婆   媳妇娶进三天多,紧跟就买尺八锅。   听起亲着哩,实际分着呢。   见面不说话,出门撂个娃。   叫个妈,划不着,口口声声娃他婆。   陕西话中称奶奶为“婆”。   (五)反映婚姻爱情的民谣   千百年来,爱情婚姻永远是老百姓永不泯灭吟唱着的主题。但是在过去由于知识水平和妇女地位等原因,很多婚姻都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结下了不少苦果。这一点在民谣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民谣多以女性视角出发,以牢骚和怨言的形式体现了对婚姻自主的追求和渴望。当然,在这些民谣中也不乏那些甜蜜的爱情表白。   如这几首就倾诉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有嫁错地方的,有嫁错人的,有嫁得太老的,有家得太小的:   媒人真是没良心   我大(爹)爱吃山核桃,把我卖到山屹崂。   桌子擀面太得高,板凳擀面折断腰。   半截擀杖没牙刀,漏气风箱要我烧。   我妈只图把我卖,我受的难过谁知道?   天知道,地知道,剩下就是我知道。   拄擀杖骂媒人,媒人真是没良心。   说下这媒烂舌跟!   我大(爸)我妈爱银子   我大我妈爱银子,把我卖给老头子,   老头子,有胡子,差点把我能奴死,   老头子给我金戒指,就给金子都没意思。   怨大(父亲)妈   女子今年一十三,我大我妈急得给我寻老汉。   拜了地,拜了天,揭开盖脸子偷眼观,   呀呀妈!茬茬胡子一只眼,   黑得像个叫驴脸。   大、妈八辈子没见过钱,   叫你女儿死都蒙不合眼。   不给你休书你敢嫁给谁?   媳妇抱怨:“十七岁女嫁下七岁娃,   他一天只知道打耍耍,   关门不知道牢不牢,   睡觉不知道脱袄袄。”   婆婆训斥:“你嫁我娃你嫌小,   你嫁你大(爹)你嫌老,   你嫁你哥你有嫂,   牡丹不结向日葵,不给你休书你敢嫁给谁?”   但同时,也有表现仍待字闺中,对婚姻充满希冀的,也有丈夫外出在家苦苦等待的:   千万给寻个好阿家   树上的喜鹊叫喳喳,左眼跳得扑塌塌。   黄狗黄狗你卧下,媒人媒人你坐下。   叫我给咱烧茶吵芝麻,吃饱喝够再说话。   你大伯,你听着:咱娃没长下十七八。   看不了钥匙当不了家。   千万给寻个好阿家。   等女婿   手里拿着袜底底,我坐到门前等女婿。   东来的,西去的,都是扛锄下地的。   就是不见心近的。   也有告诫小两口过日子要克勤克俭,开源节流的:   男人是巴耙耙儿,女人是个匣匣儿。不怕耙耙没齿儿,只怕匣匣没底儿。   当然,婚姻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婚姻也像一面镜子,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   恋爱歌(50-60)   手表车子加皮鞋,门上要挂军属牌;一工二干三教员,死活不跟庄稼汉。   找个农民嫌穷光,找个军人怕打仗,找个干部怕下放,找个工人刚对向。   “对向”陕西话,正合意的意思。   (五)反映地方风光和物产的民谣   地方独特的风光和物产是当地人的骄傲和自豪,特别陕西自古帝王都,要说的简直太多了,老百姓最引人入胜的名胜古迹编成了歌谣:   关中八景歌谣   雁塔晨钟在城南,咸阳古渡几千年;   灞柳风雪扑满面,华岳仙掌现奇观。   曲江流饮水不断,草堂烟雾紧相连。   骊山晚照红光显,太白积雪六月天。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陕西的风俗也非常的独特,经过汇集称之为:   陕西十大怪   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东邻家,西舍家,东邻西舍娃娃多,娃娃玩耍莫看戳,稀斯拉了半灶火,懂滴只见娃滴鼻子不见娃滴眼窝,他大说,快给娃洗一洗,他妈说,不要急,等干了还能揭个宁壳壳。   莫看戳-----没注意   稀斯-------稀屎   灶火-------厨房 炉灶   懂滴-------毫无规则的乱玩,玩的时候不注意卫生   眼窝--------眼睛   宁壳壳-----硬壳壳   哄小娃睡觉的   嗷、嗷,嗷娃乖,白馍馍夹韭菜。   关于婆媳的   吹手(唢啦)一响,把娃交给婆娘。   你大舅、你二舅、都是你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金疙瘩、银疙瘩、都嫌不够;天在上、地在下、你娃甭牛!   小车进村呗呗响,   来了一车乡镇长。   小的能喝二三斤,   老的也喝七八两。   一萨滴疙瘩,   二不啦啦,   三不三,   四不四,   侮(五)辱妇女,   流(六)氓得胜,   欺(七)负群众,   巴(八)结干部,   酒(九)肉不断   实(十)在可恨   过年大灯笼   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奶奶不叫爷爷谁,爷爷在茅房开大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情侣买奶茶:他嗜全糖我要无糖,... 情侣买奶茶时,他执着于全糖的浓郁香甜,她偏爱无糖的清爽纯粹,最后互相尝一口的举动,看似是生活里的小情...
牛约堡从1家小店到2000+门... 2025年,牛约堡迎来品牌创立六周年。回溯2019年,创始人王京海在上海开出第一家店时,或许未曾想过...
脆皮年糕:家常小食里的幸福感 小时候最爱在街头巷尾转悠,总能被那阵阵年糕的香气吸引。那时候的我,踮着脚,眼巴巴地望着摊主熟练地翻炒...
原创 不... 时间过得好快,还有一天就要到国庆节了,今年的国庆和中秋节又连在一起,所以总共有8天假期,对于大家来说...
千城百县看中国|湖南祁阳:栾树...   近日,湖南省祁阳市城区的栾树进入最佳观赏期。在陶铸公园,成排的栾树枝叶舒展、长势繁茂。枝头的果实...
丽江酒吧厂家有哪些 丽江酒吧厂家概览 引言 丽江,这座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古城,不仅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
被问爆了!普洱这个国庆活动,好... 还记得去年国庆期间,普洱茶马古道遗址公园、普洱茶马古城旅游小镇、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里人声鼎沸的热闹场...
千万网友“邂逅”世界的香格里拉 当最后一缕夕阳沉入雪山之巅,香格里拉的夜在飞舞的经幡与古城的灯火中苏醒。9月27日,“有一种叫云南的...
打卡景区牢记“四要”“四不要” (来源:经济日报) 转自:经济日报 假日临近,一些自媒体和旅游博主会推荐一些非正规的“小众秘境”和“...
国庆中秋将至 各地洋溢喜庆氛围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国庆中秋将至,各地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氛围,景区酒店预订火爆,人们以丰富多彩的活...
粤商大集结 2025世界粤商大...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驻穗记者 张莹 9月29日,以“粤联四海商创未来”为主题的2025世界粤商大会在...
“2025日本国际旅游博览会”... 中国日报9月29日东京电(驻东京记者 侯俊杰)2025年9月28日,为期四天的“2025日本国际旅游...
运河沿线近百项非遗集中亮相江苏... 中新网南京9月29日电(朱友光 刘权 赵娜)2025淮安大运河城市非遗文化旅游节28日启动。本次活动...
原创 南... 南昌著名取名大师谢咏谈:南昌有什么著名特产值得带回家 南昌著名起名大师谢咏老师分享南昌有什么著名特产...
光影节开启广州从化双节文旅市场... 9月28日晚,随着璀璨的灯光划过夜空,“流溪光影节”在广州8号仓正式上演,也拉开了从化区国庆中秋假期...
广东恒兴集团董事长陈丹:国际化... 从海上丝绸之路到改革开放,从“产品出口”到“制造业出海”再到“产业链全球化”,粤商始终是中国企业国际...
小众景区和新兴旅游项目有何风险... 南都讯 记者王森 发自北京 十一长假临近,9月29日,应急管理部于北京举行发布会,介绍假期出行出游安...
花香、禅香、稻香……朱泾花灯节... 9月29日晚,在金山区朱泾镇,花开海上生态园“花之舞”草坪上,一曲《龙耀朱溪》拉开了2025上海金山...
全国TOP100餐厅榜单出炉,... 一日三餐,百味人生,最抚慰人心的,莫过于平价又地道的美食。 9月29日,高德扫街榜发布了《国庆指南:...
苹果司康,家常烘焙超简单,外酥... 苹果司康是一种制作简便的家常烘焙点心,它外酥内软的特点使其成为很多人喜爱的选择。这种点心的原料搭配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