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冬至扫墓是中国的一个祭祖习俗,就是在冬天去扫墓。
冬至这天,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加上这天是阳气初萌而冬尽春回的日子,所以称之为“冬至”。客家地区流传“冬至羊,夏至狗,吃了满山走”的民谚,因此,冬至前后家家户户都要买些羊肉煮酒“补冬”。还要蒸糯米饭、做糯米汤圆祭祀祖先。冬至蒸酿糯米酒,俗语称之为“冬至酒,留到明年九月九”。若是入冬以来蒸的糯米酒,在冬至日添水酒质尤佳,能久存。许多人家还在这一天腌肉、腌冬菜等。
冬至是南通民间“八节”之一,有烧香、祭祖、拜节、扫墓、吃圆子等习俗。
冬至这天北方人要吃饺子,冬至这天不是最冷的一天,是这一天时间做短的一天,保百姓在这天要吃饺子,南方人冬至吃汤圆。
冬至北方的习俗是吃饺子
吃饺子习俗追溯到东汉时期,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原为医官,告 老还乡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的乡亲受冻饿之苦,有不 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
对于江阴人来说,自古就是“冬至大如年”,冬至可是极为讲究的,主要归纳为三部分:祭、吃、补,缺一样冬至都是不完整的。
江阴人对冬至看的极为重要。过冬至,总要在家的八仙台上摆上一桌菜,放上烛台香火,祭祀天地、祭祀先祖,俗称“过节” ,冬至过节规矩甚多,八仙桌上菜肴不一定丰盛,但供品必须齐全,印象里是,红烧肉、红烧鱼是必备的,再加一盆馄饨,还有一壶给祖先的黄酒。然后方公亮烛,炉焚鲜香,大家按辈叩首,此时气氛端庄,不准碰触椅子,据说过节时碰了椅子会惊动祖先惹他们生气。然后焚烧锡箔纸钱,意味着:老祖宗酒足饭饱后,带着钱高兴地回天堂了。此时冬至的过节仪式才算结束。
江阴人在冬至的吃食上,也是十分讲究,每一道菜都是有寓意的。
吃个红烧肉,寓意来年有鱼有肉,大饱口福!
在最早的时候,祭祖是吃鲢鱼的,蒸上一条鲢鱼取意“连(鲢)年有余(鱼)”。时代变迁,由于鲢鱼太大吃不掉,大家就开始用鳊鱼代替。不过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鳊鱼的口感已经无法满足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用鲫鱼或者鲈鱼替代~也可谓是年年有余!
小时候过节,吃猪肝的时候,妈妈都会和我说,吃猪肝心里要默念“吃了猪肝就能做官”。因为在靖江的方言中,“肝”和“官”读音相像,所以过节吃猪肝取意“升官”“做官”。
冬至节江阴人要吃馄饨,是根据馄饨长的像元宝,吃馄饨寓意“堆财”。
江阴人冬至要吃团,意味着“团团圆圆”。
1.
给先祖挑选的钱币,是黄草纸,用“钱刻”这个工具自己一个一个打出来,传说这样的钱到了祖先的手里才值钱,切记只有晚辈打出的纸钱才是流通币,妻子或丈夫还有长辈打出来的是假的钱!
2.
当焚烧纸钱的时候,要在火堆中挑出几张,来打发没有亲人给送纸钱的孤魂野鬼。
3.
在坟前,不要过多的表述对先祖的思念,要说“家里都挺好的,放心吧”
4.
离开时,不要轻易的回头。
除夕有上坟的习俗,鲁西南就是。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根据传统习俗,冬至这天是中国人上坟祭祖的日子之一。人们相信冬至时阳气最弱,阴气最盛,祭祀祖先可以得到更多的保佑和福祉。在这一天,家人会带着香烛、酒食等祭品前往坟墓,祭祀先祖。在祭祀过程中,人们会默默地祈祷祖先的庇佑,感恩他们的养育之恩,传承家族的血脉和文化。
这一传统习俗凝聚着人们对祖先的敬意和对家族的情感联系,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方立冬和冬至都不上坟,农历十月初一去上坟,称寒衣节,给故去的亲人烧钱纸送寒衣御寒,近年也有卖纸寒衣的,可以给故去人烧掉。
南方习俗和北方不同,南方在冬至这天给故去的亲人烧纸,很重视这一节气,意思大概也表示天气寒冷,让故去的亲人添加衣物吧。
上一篇:春节自驾旅游西安出发去哪里?
下一篇:地理先生祝词? 地理先生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