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贴福字,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
贴春联,春节前夕,每家每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表达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年夜饭,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
按照老福州的习俗,农历十二月廿四是祭灶的日子。祭完灶,过年的气氛就更浓了,孩子们开始眨着眼巴望着过年。 祭灶日子的确定得看大小年,如果是大年(即除夕是农历三十),则祭灶日是农历十二月廿四。如果是小年(即除夕是农历廿九),则祭灶日是农历十二月廿三。祭灶时得烧香点牛油烛,而贡品主要有甘蔗、花生、荸荠、红枣、灶糖灶饼等,等祭完灶公灶婆,大家就可以分享贡品了。 另一种说法是,大年廿三祭荤灶,是官宦人家办的,但忌供羊肉和牛肉,一般是猪头、鸡鸭鱼等;大年廿四办素席,是穷人家办的;渔民则是大年廿五祭灶。 对理发店、裁缝店、澡堂的店员、学徒或跑堂的来说,过年的气氛早从农历十二月十六就开始了。这一天,东家必定会给他们准备一顿丰盛的食品,饱餐之后,第二天他们就开始大忙了,因为大人小孩都得理发、洗澡、做新衣服准备过年了。这些店铺一般忙到正月初,有的甚至忙得不分日夜。十六这一天对于木工、泥水工来说,则是既喜且忧的日子,因为这一顿饭是“做末牙(祭)”,东家给你一年的工钱,也将决定你还能不能继续做下去。对于各家各户的女人来说,从冬至吃过汤圆直到大年三十,她们还得擦洗门窗桌椅,从上到下由里到外打扫庭院楼阁。 大年三十晚上是一定要有年糕的,因为它寓含着“年年高升”的意思。年糕以糯米红糖做的红年糕为主,因为红色代表吉利。红年糕点缀着每户人家的餐桌,一直到正月结束。 当然白年糕也有,一般是家道好的人家做的,年糕里头糅进了花生、红枣等,再敷上豆腐皮。 在福州,正月里也有很多规矩。如正月初一,早上起来开门放鞭炮后,一般不出门拜年,怕触了霉头使得这一年都不吉利。小孩就在街上玩,大人则去左邻右舍喝酒。这一天也不煮饭,三餐以年糕为主,或者是大年三十晚上做好的饭菜,热了吃,表示吃的是前一年剩余的,取“年年有余”的意思。初一晚上,各家各户一般早早地上床,要与小鸟儿比赛谁睡得早,——一年当中难得有这么个清闲的日子。 正月初二,就可以访友拜年回娘家了,直到初四“开假”。出外谋生做工的,一般就在初四“走路”(或“上路”)。
有吃年糕拜妈祖的习俗。福州市作为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城,封建传统习俗比较多,城市比较迂腐,春节还有吃年糕和拜拜妈祖的迷信习俗。
1、人们会在院落、居室、灶房、仓房、畜棚也会贴满不同体裁形式的年红。年红寄托着家人美好期盼,亦可将宅院装饰一新,烘托出节日气氛。
2、岁末廿四到除夕,祭灶迎春祭祖守岁;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四,拜年访友讨压岁钱;正月十五到正月十八,观灯迎神闹元宵;正月廿九这天送拗九粥,春节结束。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
3、在农村,农户房多门多,房门两侧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的意思。扩展资料:春节演变1、上古时代以天象的空间变化来标示一年四季时间变化,当北斗斗柄指向寅(正东偏北)时为立春节点。2、汉朝初期沿用秦历(颛顼历)。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并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3、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
1,尾牙节流行于闽台之间,是土生土长的华夏传统节日,与东南沿海的土地神崇拜有关。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福州人的年,往往就是从腊月十六日过尾牙这天开始的。
2,办春酒,少不了福州特色的食肴春饼。春饼的做法是,在用面粉做的薄皮上铺油酥的苔菜,卷上炒熟的豆芽、韭菜、香干、肉丝、虾干等馅料,讲究的人家用油炸,叫炸春,酥香可口,有“春到财到”“春卷包财”之寓意,历来为上下杭商家津津乐道。
3,农历正月二十九日为拗九节,这是福州语系独有的传统节日,其习俗是吃拗九粥,来源于孝子“目连救母”的故事。这天清晨,民间各户以糯米煮粥,佐以花生、桂圆、红枣、荸荠、芝麻、红糖等,烹制成拗九粥,先献荐祖先,再孝敬父母,然后合家当早餐。以前,福州人还会在煮好的拗九粥中加上一个削好的荸荠,这个荸荠的头要留着,意思是多子多孙。
1、人们会在院落、居室、灶房、仓房、畜棚也会贴满不同体裁形式的年红。年红寄托着家人美好期盼,亦可将宅院装饰一新,烘托出节日气氛。
2、岁末廿四到除夕,祭灶迎春祭祖守岁;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四,拜年访友讨压岁钱;正月十五到正月十八,观灯迎神闹元宵;正月廿九这天送拗九粥,春节结束。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
3、在农村,农户房多门多,房门两侧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的意思。扩展资料:春节演变1、上古时代以天象的空间变化来标示一年四季时间变化,当北斗斗柄指向寅(正东偏北)时为立春节点。2、汉朝初期沿用秦历(颛顼历)。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并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3、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
1.男方家
在订婚的时候,男方家一般需要准备一定的聘金,同时还要准备两条大鱼、两个大猪腿、苹果、橘子、红酒、螃蟹、公鸡等等。同时男方家还要给新娘准备一些黄金,当然这些首饰不一定要订婚的时候送,具体的时间双方家长可以协商。
2.女方家
福州订婚风俗有哪些?当女方家收到了男方家的订婚物品之后,就要给男方家准备一些回礼。比如母鸡,同时包括男方家送的那只公鸡也要返还。此外,女方家还需要给男方家准备:新郎的内衣、西装、衬衫、袜子、金戒指等等。
作为一名福州人,从小至今,一到了夏至,我们就是煎夏饼吃,以此庆祝夏至。
夏饼可做成咸味和甜味。咸味的原料基本是米浆,夏笋,海蛎干,虾皮,各种蔬菜,这些都要切碎,混合在一起,加入各种调料搅匀,然后热锅下油一块块煎出饼来。越薄越好吃。甜味的在米浆里加入鸡蛋和白糖,也可以加入红豆酱,相对比较简单。也是热锅下油煎出薄饼来。
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做夏饼,也都爱吃。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每年家里老人也照常做,做的量少了食材更精致了,大家吃点意思下,表示夏至到了。其乐融融。
漳州的习俗如下:
一、春节。漳州城旧俗过年要逛“公爷街”(即今南昌路近北桥路段,清代有海澄公黄梧府第;30年代以后“公爷街”数次改换地点)。其内容相当于中原的春节庙会。解放后,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外,政府都另辟专门地点组织健康有益的娱乐项目代替“公爷街”,作为群众的娱春场所。
二、元宵。元宵是春节活动的尾声,又是传统的上元节,漳州人称之为“正月半”,客家人称之为“开大正”。这一天,漳地的民俗活动特别多,也特别热闹、隆重。若元宵日天气晴好,就称今年查某(女性)岁君好,民间认为今年对女性有利
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新郎新娘如果在福州结婚千万要把大厅的上座留给舅公,不然的话就有麻烦的。这就是福州结果的习俗!
上一篇:泰安地方特色正宗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