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
以前就有组织放烟花,鞭炮,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
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甚至,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元旦祝福短信。
元旦的风俗有吃年糕、吃饺子、喝屠苏酒、吃汤饼、送贺卡等。
1、吃年糕: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北方。
2、吃饺子:饺子是元旦必备食物,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为取“更岁交子”之意。
3、喝屠苏酒。屠苏酒,是元旦的时候要喝的一种酒,故又名岁酒。
相传在远古的尧舜时期,尧帝勤政爱民,在老去以后,把地位禅让给德才兼备的舜,舜又禅让帝位给治水立下大功的禹。
他们都做了很多好事,十分受人民爱戴。
为了纪念他们,大家就把尧死后,舜祭祀天地和尧的那天,当做一年的开始之日,称作“元旦”或“元正”,成为古代元旦的由来。 对元旦比较早的记载,在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诗作《介雅》中亦可见到。里边提到“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很明确说明它的“开端”意义。
元旦就是一年得开端,预示一年的好兆头好气象,一般家里会拆被洗被子,打扫房屋,预示把过去一年的霉运统统都消除!元旦要吃一顿团圆饭,家庭和睦团结!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中国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
元旦是新年的第一天,一般要放假一天,以示庆祝。同时举办茶话会,联欢会,庆祝新年的到来。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各地庆祝活动从简。
元旦的由来: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 “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元旦是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元旦节的习俗,在我国元旦节还列入了法定假日。
在二十四节气中,立夏后的这个节气为什么要称为小满呢?这与古人的智慧不无相关,下面详细说明:
一、为什么叫“小满”
我们知道,立夏时节,我国大多地方气温明显升高,草木和庄稼生长至此而愈加葱郁繁盛,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再过十五天,就到了下一个节气。而这时,北方的小麦的穗子里都已经灌浆,但又没有完全充盈、饱满。采摘一点后用手轻捻,里面会有面糊状的东西渗出。
古人观察到农作物的这种尚未完全饱满的状态,便称呼这个节气为“小满”。在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小满节气这样注解——
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置至于此小得盈满。
这里的四月,指的是农历的四月,意思是说,小满节气是在农历四月的中旬。每当这时,夏熟的农作物的籽粒已经逐渐饱满,但尚未完全长成。
而在南方,“小满”是“小满江河满”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随着小满节气到来,降水量往往会增大,以至于江河小溪都处于水量充盈的状态。
一、立春节气的由来
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三、立春的习俗
游春(探春、游行):指人们为了迎接立春,自发组成游行队伍。队伍先是报春人打扮成公鸡的样子走在最前面,之后一群人抬着巨大春牛形象,之后的人打扮成牧童牵牛的、打扮成大头娃娃送春桃的、打扮成燕子的应有尽有。
互赠拜春:立春节气,人们会互相赠贺礼拜贺,称为拜春。主要赠送以下几种小物件:春牛、春牛图、春娃
糊春牛:在家里用米或纸糊成春牛,摆放在家中
种迎春花:迎春花因其在百花之中开花最早,花后即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