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我国法定的“老年节”,重阳节即是弘扬这一传统美德的节日。古代多位诗人以敬老、爱老为题,为我们留下了众多不朽诗篇。从古诗中品味重阳,感受诗词中传递的孝爱之道,延续重阳节尊老、敬老的习俗,传承中华民族千年来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1、重阳节为每年农历的9月初9,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位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顾为重阳。因日和月皆逢九,估又称为“重九”。
2、“九”又有生命健康、长寿的寓意。顾重阳节添加了敬老的意思,又为“老人节”。
3、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一个吉祥的日子,一般在重阳节选择登高、赏菊、佩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4、重阳节流传至今,各地的习俗受环境、地域的影响也各有不同。在河南开封,重阳节这天大家都会出门赏菊。开封每年的菊花展也在这个时候开放。
5、放纸鹞,在惠州重阳节的一个重要习惯就是放纸鹞,纸鹞在古代是南方的叫法,在北方被称为纸鸢。在现在我们称为“风筝”。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阳节起始于远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重阳节”之名称记载,见于三国时代;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其一: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来历是: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习俗是: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名“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老人节”等,为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杂糅着多种民俗风情,主要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中秋节的习俗来历:中秋节来自于古代人们对天象的崇拜。中秋节的风俗有吃月饼、赏月、看望亲人、吃团圆饭等。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的祭月,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逐渐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古代人们为了庆祝丰收,也会在中秋节这天进行祭祀,以求来年有好的收成。
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拜神祭祖及求长寿、饮宴等,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重阳节风俗:晒秋 ,放纸鸢 登高,赏菊,辞青,佩茱萸
小年的来历和风俗: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是在腊月二十三和腊月二十四,又称为“小年”。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传说中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要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百姓觉得要敬重灶王才有了祭灶这一风俗,来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风俗:
1、贴灶神画像
小年这天,也是传统意义上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这一天人们不仅会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瓜、糕点等,也会把旧的灶神画像换下来,贴上家家户户“请”回来的一帧新灶王像。
2、剪窗花
小年通常是在为过春节做准备,而剪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窗花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剪纸品种之一,小年的窗花内容有喜鹊登梅、狮子滚绣球、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鸳鸯戏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