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
理解“人文素养”,遵循字面的内涵表述和组合意义,就是最实际、最便利的途径。“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人文素养
外文名
Humanistic quality
拼音
ren wen su yang
含义
人文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周易·贲卦》,其中说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汉书·公孙瓒传论》里讲“舍诸天运,征乎人文” 。
“人文”一词,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人类文化或人的文化。汉语大词典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这一解释稍显宽泛,因为“文化”本身的含义就很广,而且众说纷纭。一般来说,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前者又叫生活思想文化,后者又叫作科技文化,而“人文”一词,一般专指生活思想文化方面的各种表现,它既体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制度和精神层面。比如历史文化、地理文化、风俗文化、饮食文化、着装文化、语言文化、文学艺术、宗教文化、思维文化、制度文化等。甚至不同的观念也应该是一种文化,这涉及价值层面,即社会个体依据所掌握的人文基础知识,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判断和思考。
在学校教育中,由此而设置的学科叫作人文学科,包括哲学、宗教学、文学、法学、美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这是全面总结人类文化及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
在许多意境里,人们会把人文精神看成人文。应该说,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素养
素养,顾名思义,素为本质、本性,养为培养、养成,简单地讲就是素质与修养。《汉书·李寻传》:“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宋陆游《上殿札子》:“气不素养,临事惶遽。”元刘祁《归潜志》卷七:“士气不可不素养。如明昌、泰和间,崇文养士,故一时士大夫,争以敢说敢为相尚。”
《辞海》对素养一词有两个解释,一是经常修习涵养,二是平素所豢养。从一般意义上讲,素养内在的包括道德品质、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外在的包括外表形象、行为方式等。而今,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品质、道德观念、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
阐释
人文素养即人的文化素质与修养,是社会个体在以“人”为中心的各种文化方面所表现出的素质与修养,即其在所拥有的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先进的价值观及规范。(《河北省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报告》)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人文素养由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构成。人文知识和人文态度是人文素养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和灵魂。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人文系统”。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来对抗神,对抗任何试图凌架于人的教义、理论、观念、进行中事业及预期中目标,对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