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人们最早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的风俗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是什么意思含义及寓意
冬至的含义: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来临。冬至时,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冬至吃什么
冬至吃饺子、喝羊肉汤已经成了习惯了,有空闲的人会自己在家里包饺子,做羊肉汤,在冬至前两天,超市里的面粉、羊肉等都卖得特别好。
冬至吃饺子是纪念和感谢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民间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张仲景有医圣之称,著有《伤寒杂病论》。
来历:中国的元旦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习俗:吃年糕。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年糕北方则为黏黍。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
答案如下:1. 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上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二,太阳到达黄经270度时即为冬至。2. 冬至这个节日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当时的人们认为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时期,而在此后,阳光逐渐增长,白天逐渐变长,天气逐渐变暖,因此人们把冬至看作是节气中一个重要的分界点。3. 冬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在这个日子里会家人团聚,吃汤圆、饺子等传统美食,同时还有行冬至之礼、祭祖习俗等。
冬至扫墓是中国的一个祭祖习俗,就是在冬天去扫墓。
冬至这天,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加上这天是阳气初萌而冬尽春回的日子,所以称之为“冬至”。客家地区流传“冬至羊,夏至狗,吃了满山走”的民谚,因此,冬至前后家家户户都要买些羊肉煮酒“补冬”。还要蒸糯米饭、做糯米汤圆祭祀祖先。冬至蒸酿糯米酒,俗语称之为“冬至酒,留到明年九月九”。若是入冬以来蒸的糯米酒,在冬至日添水酒质尤佳,能久存。许多人家还在这一天腌肉、腌冬菜等。
冬至是南通民间“八节”之一,有烧香、祭祖、拜节、扫墓、吃圆子等习俗。
冬至这天北方人要吃饺子,冬至这天不是最冷的一天,是这一天时间做短的一天,保百姓在这天要吃饺子,南方人冬至吃汤圆。
冬至北方的习俗是吃饺子
吃饺子习俗追溯到东汉时期,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原为医官,告 老还乡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的乡亲受冻饿之苦,有不 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
对于江阴人来说,自古就是“冬至大如年”,冬至可是极为讲究的,主要归纳为三部分:祭、吃、补,缺一样冬至都是不完整的。
江阴人对冬至看的极为重要。过冬至,总要在家的八仙台上摆上一桌菜,放上烛台香火,祭祀天地、祭祀先祖,俗称“过节” ,冬至过节规矩甚多,八仙桌上菜肴不一定丰盛,但供品必须齐全,印象里是,红烧肉、红烧鱼是必备的,再加一盆馄饨,还有一壶给祖先的黄酒。然后方公亮烛,炉焚鲜香,大家按辈叩首,此时气氛端庄,不准碰触椅子,据说过节时碰了椅子会惊动祖先惹他们生气。然后焚烧锡箔纸钱,意味着:老祖宗酒足饭饱后,带着钱高兴地回天堂了。此时冬至的过节仪式才算结束。
江阴人在冬至的吃食上,也是十分讲究,每一道菜都是有寓意的。
吃个红烧肉,寓意来年有鱼有肉,大饱口福!
在最早的时候,祭祖是吃鲢鱼的,蒸上一条鲢鱼取意“连(鲢)年有余(鱼)”。时代变迁,由于鲢鱼太大吃不掉,大家就开始用鳊鱼代替。不过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鳊鱼的口感已经无法满足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用鲫鱼或者鲈鱼替代~也可谓是年年有余!
小时候过节,吃猪肝的时候,妈妈都会和我说,吃猪肝心里要默念“吃了猪肝就能做官”。因为在靖江的方言中,“肝”和“官”读音相像,所以过节吃猪肝取意“升官”“做官”。
冬至节江阴人要吃馄饨,是根据馄饨长的像元宝,吃馄饨寓意“堆财”。
江阴人冬至要吃团,意味着“团团圆圆”。
冬至的来历: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