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烟台,每逢阴历六月初六这天,都要过“重六节”,也叫“姑姑节”、“晒衣节”、“晒书节”、“沐浴节”、“观禾节”。民谣曰:“六月六,看谷秀”、“六月六,割刀肉,剥开包子一包肉”。
这个节日,相传始自春秋战国时期,与晋国宰相狐偃与关。狐偃位高权重,为人骄慢。他的亲家、晋国功臣赵衰规劝他,狐偃非但不听,还当众责骂。赵衰不久便亡故了。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第二年,晋国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决定届时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儿知道后,很是为难,父亲生日的前一天,她跑回娘家告诉母亲。女婿见事情败露,就坐等狐偃来处置自己。那狐偃放粮期间,目睹民间疾苦,深悔自己行事有错,当听说女婿的计谋,不但不怪罪,反而在六月初六这天将女婿请来,主动认错,从此翁婿和好如初。并且,以后每年六月六,狐偃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女儿也被父亲悔过自新的行为所感动,便去市集上割了刀肉给父母亲送来。这件事情传到民间,老百姓争相效仿,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在龙口、招远北部一带的农村,出嫁的闺女都要在父母亲六十六岁、过六月六节时,给父母割刀肉送孝礼。人们称为“重六节”。一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二来祝愿父母年高寿长。在蓬莱农村,还保留着请出嫁的闺女、女婿回娘家过六月六的习俗,因此六月六又叫“姑姑节”。由于每年六月六节都在麦收之后,闺女女婿到娘家过节时,都要带上新麦面烤的烧饼和时令瓜果,名曰:尝新。返回婆家时,娘家要陪送两个蒲团子(俗称铺垫子、玉米皮编织的)和一双鞋。其中一双鞋和一个蒲团子给婆婆,另一个送给女儿,喻意“铺底后”,能过上好日子。
六月六又叫“天贶节”,此说起源于宋代,据称是宋真宗赵恒命名的。也有传说这天是龙王晒鳞的日子。
六月六日正当盛夏,是一年之中太阳最毒的日子,也是潮气最大的时节,衣物书籍易被虫咬。古人习惯在这天曝晒衣物,以防虫蛀。故称“晒衣节”。这个时期也是农家盼望雨水的季节,俗语说,“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古人还讲究在六月六日这天沐浴。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妇女多于是日沐发,谓沐之则不腻不垢。至于猫狗之属,亦俾浴于河。”这一习俗现在好多地方仍然流行。据说这一天用太阳晒热的水洗头,不生痱子、虱子,黄县城郊也在这天给猫狗等畜类洗个澡,以防暑疫。
农历六月已异常炎热,庄稼长势正旺,自芒种播种的谷子已是吐芒秀穗
上一篇:参观游览时要遵守哪些规则?
下一篇:新民小西湖自然风景区有门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