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为证:
四月清明燕子邀,
春风暖醉步轻飘。
游人多见坟前祭,
扬柳坟头纸火烧。
老家外出打工的,上班的在清明节前几天都陆陆续续地返回家乡,给逝去的先人上坟。
孟姜女的歌有一段,
“三月里来是清明,家家户户上祖坟。人家坟前飘白纸,孟姜女家坟前冷清清"。
我们老家的习俗是这样的,元宵节夜到坟地送裤灯,名曰“裤子”,清明节送纸刁子(用白、红、黄、绿各色彩纸做成纸刁子),插在坟头上,名曰:“褂子"。要么在清明三天前送纸刁子,要么在清明当天送。比如,今年4月5日清明,3日4日不可上坟,否则,亡灵收不到。
清明上坟,是我们那里纪念先祖的一种方式。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第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的习俗
1.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春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2.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到何处。据说这样能消除病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3.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扫墓在秦之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4.荡秋千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为了避忌讳,改成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渐发展成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上一篇:什么叫物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