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泉州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容成,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港口。
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人文化,明清时期,欧洲积传教士传入西方文化。
春节的由来
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恢复为以孟春为岁首,后人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
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阳历纪年。后来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
元宵节的由来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物。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绝大部分和菲律宾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分干、湿两季。每年5~10月盛行西南季风,降水充沛,形成雨季;11~4月盛行东北季风,干燥少雨,形成旱季。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在1 000毫米以上。
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联想。
影响煤炭价格走势的具体因素。
1、煤炭产量将继续增加
8月份,山西、陕西和内蒙三个煤炭主产区陆续公告了建设煤矿产能情况,三地在建产能规模超过8亿吨/年,新增产能高达5亿吨/年,接近2亿吨/年新增产能已形成有效供应。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协调,继续增加优质煤炭产能释放。
2、相关部门继续强化煤矿安全与环保
9月份,全国煤炭安全检查进入深入检查与集中整治阶段,同时,临近“十九大”召开,安全、环保监管从严,主产区煤管票发放规模受到控制。9月中上旬,仍有煤矿发生事故,安全生产仍有待强化,煤炭产量将受到一定影响。
3、局部地区铁路运力紧张
下半年,铁路运输通道建设稳步推进,兰渝线计划今年年底通车,西南地区用煤紧张将得到一定缓解。但是,受环渤海港口陆续停接汽运煤影响,铁路运力或将趋紧,部分以汽运为主的产煤省煤炭外运受到限制。
4、煤炭企业库存减少
9月份,受安全生产检查、环保督查力度加大,南方气温降幅不及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市场需求旺盛,煤炭企业库存减少。截止到9月10日,全国主要产煤省部分煤矿存煤2393万吨,环比减少207万吨,下降7.9%,同比减少1769万吨,下降42.5%。
5、下游用户与中间环节库存增加
受下游行业迎峰度冬前期补库需求增加的影响,电力企业与港口库存增加。截止9月10日,电厂存煤5710万吨,比上月末增加47万吨,增长0.8%;同比增加591万吨,增长11.5%。存煤可用16天,比上月末增加2天,同比增加5天。秦皇岛等北方四港煤炭库存1440万吨,比上月末增加27万吨,增长1.9%;同比增加672万吨,增长87.5%。
6、高温天气减少,电厂耗煤下降
进入9月份,随着高温天气减少,沿海六大电厂日耗回落,截至9月14日,沿海六大电厂日耗72.79万吨,较八月底减少了1.59万吨。本月1-10日,全国重点发电企业日均供煤335万吨,比上月减少48万吨,下降12.5%,同比增加4万吨,增长1.2%;日均耗煤326万吨,比上月减少59万吨,下降15.3%,同比减少9.7吨,下降2.9%。
7、中长期合同作用凸显
2016年底,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推进中长期合同签订,确定了以535元/吨位基准价上下浮动的价格机制。今年年初以来,签订中长期合同的下游企业用煤得到有效保障,其稳定煤价的作用也得到显现。今年年底,中长期合同的进一步签订将作为国家有关部门及行业协会的主要工作目标。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港元曾受到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资者大手买卖而造成汇价大幅波动,其后香港金融管理局决定投放资金稳定汇价,才使得7.8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得以维持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这一时期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科学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医学观、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1.古代解剖及生理现象的观察。
2.长期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
3.古代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渗透。
4.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如果追本溯源的话,日本现今几乎大部分的文化都有唐朝的影子。下面我举出几个重点,大家来看一下。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其实从秦汉时期就已经有记载了。秦朝有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寻仙的传说,但徐福到底有没有到过日本,学术界至今未有定论。汉朝与日本的交流,却是在《汉书》上有明确的记载的。在卷二十八《地理志》中写道:在乐浪海(即朝鲜半岛附近的海洋)中有“倭人”居住,当时分为百余个小国,经常派使节到中国来朝贡的就有30余国,它们都得到了中国的回赐。这说明在汉朝时,中日两国的交往已从民间的交流,进入了有目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这一点也可从日本九州和本州西部到近畿一带出土的大量汉代的铜镜、璧玉和钱币等文物得到证明。
中日的交流,到了唐朝时期达到了一个高潮。
唐朝建朝后(七世纪时),日本还处于奴隶制社会,日本奴隶主贵族和部民制度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唐朝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都高度发展,社会安定,声威远播。为了向先进的大唐学习,日本统治者将学生和学问僧大量地派往中国,如高向玄理、舒明、南渊清安、惠齐、惠日和僧旻等人。
这些人不但把他们所见所闻的中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转告了日本当权者,而且他们还带回了中国的文物制度、生产技术以及科学知识等,这些都对日本的制度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大唐的国家制度文化——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
公元645年(唐贞观19年),以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为首的革新派势力,在645年发动了一次宫廷政变,推翻了当权的大奴隶主贵族苏我氏,夺取了政权。不久他们决定迁都难波,并仿效中国制度,制定了年号,把这一年(645年)定为大化元年。紧接着他们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史称“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的代表人物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等人经常请教曾经出使过大唐的南渊清安、高向玄理和僧旻、后两者还担任了国家的最高政治顾问——国博士。
大化二年(646年)元旦,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改新。这件事标志着日本历史从飞鸟时代步入了奈良时代,同时也标志着日本社会已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
改革的主要人物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都受到在中国留过学的南渊清安影响,特别是受到了中国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影响。随着日本经济基础的改变,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变化几乎都受到了唐文化的影响,有不少就是直接引进和模仿唐代制度而制定的。
如奈良时代为了确立国家统一的政权,在中央设立京师、畿内制度,在地方设立国、郡和里等组织机构;制定了班田制。其他如法制,如“大宝律令”、“养老律令”等,还有官制也多是根据唐朝相应制度而制定。
最重要的一点是,日本天皇被视为权和神的统一代表王权神授的思想,也是这时形成的。其实这也是中国把皇帝视作“天子”及“奉天承运”的观念,照搬了过去。
佛教文化
提起唐代中日佛教的交流,就不得不说两个和尚:鉴真和空海。
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祖籍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市)。父亲是位虔诚的佛教徒,曾随智满禅师学佛。鉴真和尚是日本律宗初祖,亦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等。
鉴真曾经先后六次东渡日本,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鉴真大师一生不畏难险,为中日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并把盛唐的先进文明带给了日本,对建立奈良时代的天平文化起了巨大作用。
(图 | 扬州的鉴真像)
鉴真的主要贡献有:
佛教思想,将佛教的戒律制度传到了日本,而且在日本开创了律宗,成为奈良佛教的南部六宗之一。
在建筑和雕刻艺术方面,他和他的弟子们建造的唐招提寺反映了盛唐建筑的宏伟之风,也是造像精华的宝库。寺内经堂、讲堂与中国五台山的佛光寺正殿相似,是日本现存的奈良时代最壮美的佛教建筑。寺内的木雕群更是精美绝伦,故整个唐招提寺也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
在医药方面,鉴真的贡献也很突出。他本来就擅长医术和本草学,到日本后,在弘扬佛法之余,还传授医药之学。他曾为天皇、皇太后治好了疾病。他虽双目失明,但他可用鼻嗅、手摸、口尝等方法鉴定中草药真伪,因此日本医药界把他尊为始祖。日本直到明治维新以前,药店的中草药袋上均印有鉴真像。
其他方面,鉴真带到日本的佛经等印刷品以及书法碑帖,有的至今还在奈良正仓院中保存着,它们对日本的印刷术和书法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鉴真东渡时还带去了不少中国食品(如糖、水果、豆腐、点心、蔬菜等)以及制作方法,对日本的饮食文化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空海(774年7月27日-835年4月22日),俗名佐伯真鱼,灌顶名号遍照金刚,谥号弘法大师,日本佛教僧侣,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
(图 | 电影《猫妖传》中的空海形象)
空海出身在地方富豪家庭,自幼随舅父阿刀大足学习汉文和儒学经典《论语》、《孝经》等。他聪慧好学,招人喜爱,15岁时随舅父入京学习,18岁时进了日本的最高学府——大学寮的明经科,学习经史等儒学著作。与此同时他对佛学也产生了浓厚兴趣。24岁时他撰写了《三教指归》一书,阐述了他的教育理论,并对中国的儒、道、佛三教进行了评论比较,认为佛教思想最终在各种思想中占主导。
793年,当空海20岁时,在和泉寺拜槙尾山石渊寺僧正三轮宗的大师勤操为师,剃发为僧,名教海,后改为如空。795年,他22岁时,在奈良东大寺戒坛院受具足戒,僧名空海。后来他对密教产生兴趣。为了加深理解密宗教义,他决心要亲自去大唐求法。此后,空海开始了自己学问僧之旅。
805年夏,空海拜长安青龙寺高僧、三朝国师(唐玄宗、肃宗和代宗)、真言宗(即密宗)第7代传祖惠果为师。806年空海返回日本,818年,空海在纪州高野山(今和歌山县伊都郡高野町)创立了真言宗根本道场——金刚峰寺。次年,嵯峨天皇任命他为内供奉十禅师。820年,又叙传灯大法师位(相当于三位的官阶)。公元827年,空海升任大僧都,他所创立的真言宗也与高僧最澄创立的天台宗并列,成为平安时代日本佛教的二大派别。同时密教也渗透到天台宗内,使得天台宗内“台密”系统风靡一时,并影响了整个日本佛教的发展。
(图 | 真言宗的金刚峰寺)
空海给日本带来的不仅只有佛教思想,还有中国的文化。他著的《文镜秘府论》一书,在总结中国从汉魏六朝一直到隋唐时代文学作品基础上,阐明了中国诗歌的规范和法则,成为了人们赋诗、撰文的指导书籍。此书对日本人掌握汉诗文以及对后来日本民族诗歌的形成,都起到了一定影响。他所编著的《篆隶万象名义》共30卷,是日本最早的汉文词典,对日本人熟习汉字有重要作用。
礼俗文化
日本在礼俗文化上,受到唐朝的影响是最大的。
818年,嵯峨天皇下诏说:
“朝会的礼节、穿戴的朝服和跪拜的礼仪等,不论男女老少,皆按唐的礼仪制度办事。”
日本在孝德天皇时,仿照中国皇帝年号,开始有了自己的年号,把645年定为“大化”元年。著名的盂兰盆节也是由来唐学习的学问僧传入日本的。
在天文历算方面,日本从604年开始使用的历法,是从朝鲜半岛百济传入的“元嘉历”,后来由于与唐直接交往,日本设立阴阳寮,置天文博士,又从中国大陆引入了“麟德历”(亦称“仪凤历”)。公元763年停止使用“麟德历”,而改用僧一行的“大衍历”。后来中国的五经历法和宣明历法传入日本,到江户时代也为日本参酌使用。
音乐方面,日本大量引入了隋唐时期的宫廷歌舞与音乐,隋唐时代的许多流传到日本的乐器和舞蹈用具,如笛、琴、筝、箜篌、阮咸、唐琵琶、排箫和伎乐面(假面)、乐谱等至今还保存在正仓院中。
(图 | 唐琵琶)
建筑方面,日本推古天皇执政期间,大量移植、引进了中国建筑的技术和艺术风格,用于建筑自己的宫殿和京城等。这样平城京(奈良)以及后来的平安京(京都)的设计和布局全都是仿唐长安城的模式,甚至连城名也与长安城相似。城内的建筑物、市场布局也与长安极相似。此外,当时日本的许多寺院建筑也多仿照中国寺院建筑,不少寺院的佛殿屋脊两端的鱼尾装饰和三层斗拱的建筑形式皆为唐代建筑风格。
学术文化
长期以来,日本民族多是靠汉文表达思想、感情。古代日本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后来中国文字传入日本后,他们就利用汉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当时在日本朝廷做官的“渡来人”(“归化人”)为朝廷起草文件、诏书全都使用汉文。传说奈良时代从中国留学归国的吉备真备利用汉字偏旁创造了片假名,作为日本文字与汉字夹杂使用。后来平安时代的遣唐僧空海从中国回国后,又依靠汉字草书创造了平假名,逐渐形成了日本自己的文字。
由此可知,今天的日本文字皆源于汉字,直到现在日文中还有大量的汉子。应该指出的是,当时虽然有了自己的文字,但日本在书写、撰文时还常常完全使用汉字。从7世纪开始,直到江户时代,许多文史书籍均用汉字书写,如《日本书纪》、《怀风藻》、《文镜秘府论》和《大日本史》等。特别是7世纪至9世纪期间,不仅日本上层社会以汉文为主要工具表达思想,就是民间以文字表达思想时一般也多用汉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文明对日本影响之深。
中国的名著、诗文、佛经,都是日本贵族争相学习的对象,《史记》、《论语》、《易》、《诗经》、《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都已在日本广为流传。在奈良时代以后,一般日本贵族都能写作六朝风格的汉文和汉诗,8世纪中叶编成的日本最古的汉诗集《怀风藻》,就是当时贵族文学作品的代表。当时日本国内,从贵族到一般知识分子,模仿唐诗风靡一时。
那时候,樱花还没有贵为日本的国花,日本文人还在争相学习唐朝诗人“咏梅言志”。
结语
看到这个题目,我们必然会产生民族文化上的优越感。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文化是没有国界的。正如日本文化中有大量的中国唐朝文化的影子,今天我们中国的文化中也有大量日本文化的内容。
一个封闭的人是意识不到“自我”存在的,只有在与外界接触时,才会产生和强化“自我”的意识,文化也是一样。不同的文化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够进行自我反思,文化也只有进行反思后才会进行自我迭代。
中国与日本在近代史上,都因为自我的封闭,在世界的全球化变革中遭受西方列强的凌辱,同时,中日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也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可悲的是,今天,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很多人以民族主义为借口,无差别地排斥西方文化。他们并不知道,就连他们口中的民族、主义这样的词语,都是诞生于西方,从日语传过来的。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不管民族还是个人,强调顺应文化的保守性,不等于停滞不前,更不等于在知识上的自我封闭,而是更需要建立开阔的知识结构,提升对文化的鉴别力。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应该是在交流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持续的发展。
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和传统历史建筑主要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东南亚的泰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聚集了大量的华人华侨。他们将来自家乡广东,福建一带的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带到东南亚传统历史建筑中,从而东南亚的文化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色彩。
王维诗作受佛家的深刻影响,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位伟大的诗人的思想的多元性。
唐开元年间道教盛行,王维也受到道家思想的浸染。山水田园作为物象,是道的载体和具象,是道家思想关注的主要内容而作为写作山水田园的大家,王维的山水田园题材的诗歌中集中体现了王维对道家思想的接受与诗意实现。
上一篇:福田风景g5柴油版真实油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