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伟大毛主席生活工作,指挥的故居,成为红色教育基地。
1、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是百年上海的一个影子,也是旧上海资本主义的写照。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全长约1.5公里,东面靠着黄浦江,西侧是52幢风格各异的大厦,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
2、上海城隍庙
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最负盛名的豫园景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风雨沧桑,朝代更迭,上海城隍庙也历经兴衰。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方浜中路249号
3、上海弄堂
弄堂,是上海人对里弄的称呼,是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江南民居,也不同于任何一种西方的建筑形式。
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曾经与千千万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4、上海和平饭店 5星酒店
和平饭店是上海地标性建筑,位于上海黄浦区南京东路20号,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幢现代派建筑。
和平饭店北楼建于1929年,原名华懋饭店,属芝加哥学派哥特式建筑,楼高77米,共十二层,位于上海的南京东路和外滩的交叉口。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20号
5、上海百乐门
百乐门是上海三四十年代最洋气、最风光的地方,是上海著名的综合性娱乐场所,全称“百乐门大饭店舞厅”。
1932年,中国商人顾联承投资七十万两白银,购静安寺地营建Paramount Hall,并以谐音取名“百乐门”。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愚园路218号
6、上海大世界
上海大世界曾经是旧上海最吸引市民的娱乐场所,里面设有许多小型戏台,轮番表演各种戏曲、曲艺、歌舞和游艺杂耍等,中间有露天的空中环游飞船,还设有电影院、商场、小吃摊和中西餐馆等,游客在游乐场可玩上一整天。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
7、外白渡桥
已有百年历史的外白渡桥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同时也是自1856年以来在苏州河河口附近同样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桥梁。
现在的外白渡桥于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北苏州路
8、上海国际饭店
上海国际饭店是上海年代最久的饭店之一,有三十年代“远东第一高楼”之称。
饭店地处繁华的南京西路,对面是风景如画的人民公园。饭店拥有供应中西菜肴的“国际廊”、“丰泽楼”、“顺风厅”、“孔雀厅”、“云楼”等五个不同风格的餐厅。
2016年9月,上海国际饭店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南京西路170号
9、上海武康大楼
武康大楼建成于1924年,因为所处地段位于一个交叉路口,邬达克便因地制宜将公寓本身设计成三角形,沿街的骑楼弥补了道路的的狭窄,也让武康大楼成为了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
直至今日,武康大楼作为旧上海标志依然经常出现在影视剧作中,《喜欢你》、《色戒》等众多知名影片都是在此取景拍摄。
10、上海大厦 5星酒店
说起老建筑,矗立于黄浦江畔的上海大厦是不得不提及的。76.7米的伟岸身姿,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绝对是虹口第一高楼。上海大厦位于上海北苏州路20号,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三座早期高层建筑之一。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北苏州路20号
广州特色建筑景点有:
1. 广州塔
广州塔的高度600米是广州非常有名的旅游景点,独特的造型设计被人们称为广州小蛮腰,广州塔上设有观景平台和娱乐场所,现在是广州的新地标。
2. 广州双子塔
广州双子塔现在是广州极具标志性的建筑群也是广州地标之一双字塔,指的是广州东塔和广州西塔。
3. 广州大剧院
广州大剧院是一座极具现代感的建筑,外形设计的非常时尚。现在也成了广州的新地标之一。
4. 天河体育中心
天河体育中心在广州人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座体育中心在1987年就已经修建完成,主要是由体育场和游泳馆和体育馆共同组成。
5. 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修建的建筑,仿古型的建筑,看上去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前面有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以及纪念碑避难古鼎等。
6. 广州市长大厦
广州市长大厦,外层是金色的玻璃幕墙,看起来非常大气,是一座功能比较全的大厦,现在也是广州的地标性建筑。
7. 琶州展馆
琶洲展馆是亚洲最大的会展中心,位置在广州珠海区琶洲,建筑的外形设计独特,看上去庄重大气,现在也成为了广州新的地标性建筑。
8. 镇海楼
镇海楼的楼层不高,只有5层,现在是广州博物馆,也是广州有名的旅游区,位置在越秀公园小蟠龙岗,上是一座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
9. 广州中信广场
广州中信广场是有一座80层的主楼和2幢38层的副楼组成的广州火车站特别近,位于天河区新城中心。
10. 五羊石像
五羊石像在广州越秀公园越秀山木可港,是广州的标志建筑之一,这座石像寓意是羊城的人民丰衣足食。
清华大学校园十大建筑,个个都是地标,不愧是建筑学名校
清华大学不仅是我国的顶尖名校,校园环境也是非常的漂亮,校内有很多特色建筑,有不少还获得了建筑大奖,接下来就详细了解下清华大学的这些特色建筑。
一、清华主楼
清华大学主楼于1966年5月落成,建筑总面积近8万平方米,是由清华大学有关专业的师生结合毕业设计而自行设计的校园杰作之一。由“西主楼”、“东主楼”和“中央主楼”三部分组成,并以四个“过街楼”联成一个整体。整个建筑气势雄伟,浑然一体,是清华校园中规模最宏大的建筑群,体现了清华师生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清华主楼不仅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是学校举办重大活动、接待重要来宾的主要场所。许多政界领袖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学术大师、著名跨国公司总裁等企业名流,都曾在中央主楼向清华师生发表演讲。
二、清华二校门
二校门为清华最早的主校门,始建于1909年,是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认为是清华大学的象征。二校门为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站在清华路,北望二校门,可遥看清华大礼堂、日晷和清华学堂等景观。
矗立在校园主干道上的二校门,在风雨中,默默见证着清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它不仅仅是清华园的鲜明标志,更是长期以来清华人勤奋求实、荣辱不惊之品格的象征。
三、清华学堂
清华学堂
这座青砖红瓦、坡顶陡起、具有德国古典风格的建筑始建于1909年,是建校初期的主体建筑。总面积4650平方米。1925年,清华在此设立“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以及著名考古学家李济、文学家吴宓等在这里,形成了清华大学“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办学风格。
四、水木清华
水木清华
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位于工字厅北侧,常被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比,被称为清华园的"园中之园"。"水木清华"一带的景色设计别具匠心,四时变幻的林山,环拢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因其优雅的环境,水木清华常被清华学子选为读书学习和小憩之地。
五、大礼堂
清华大学大礼堂
清华大学大礼堂与老图书馆、西体育馆和科学馆,并称"四大建筑",是清华建校以来第一批大规模建筑。大礼堂建成时是国内高校中最大的礼堂,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高44米。大礼堂的建筑最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古罗马和古希腊艺术风格,罗马风格的穹隆主体,开敞的大跨结构,汉白玉的爱奥尼克柱式门廊。整个建筑下方上圆,庄严雄伟,象征着清华人"坚定朴实、不屈不挠",现在校内的会议、讲座及娱乐演出,仍经常在此进行。
六、清华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由新馆和老馆两部分组成,整个图书馆的建成共分三期工程进行,时间跨度长达75年。一期工程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设计,1916年4月始建,1919年3月完工。二期工程始于30年代初,因学校发展需要,在有"南杨北梁(梁思成)"之称的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主持下,建成了今老馆之中部和西部。三期工程(新馆)开始于九十年代初,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关肇业院士设计,1991年9月建成。新馆既保持了同老馆风格上的一致,同时又在许多细节上有所创新,因而获得了1993年"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如果把清华园的建筑当成一首曲调优美、旋律高昂的乐曲,图书馆无疑是这首乐曲中最动听的音符之一。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无论旭日东升还是红轮西坠,每当你走进清华大学图书馆,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书香,映入眼帘的是莘莘学子孜孜以求的身影。这里是知识的海洋,这里是求知的天地,这里是通向彼岸的精神家园,这里是走向辉煌的成功之路……
七、工字厅
工字厅
工字厅原名工字殿,是清华园中之主建筑。因其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似一“工”字,故得名。工字厅原有房屋100余间,总建筑面积约2750平方米,院内曲廊缦折,勾连成一座座独立的小套院,形成这组建筑的主要特色。工字厅门口匾额“清华园”三字为咸丰御笔。
作为一座有近400年历史的古建筑,工字厅见证了清华的百年历史。2005年,工字厅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现在的工字厅是学校的行政管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
八、第六教学楼
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
第六教学楼位于清华大学主楼西北侧,为综合教学科研设施,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建筑规模34045平方米,2003年竣工。
六教建筑布局结合校园规划与本区域北高南低的自然条件,结合教学模式和使用者的环境行为,将建筑分为相对独立的A、B、C(即中、小、大)三个教室区,各区围绕中心广场布置;将C区设计为1/4圆形,既与其使用功能相契合,同时也巧妙地保留了地段内五棵古松,营造出颇具校园文化气息的主题环境,该建筑风格质朴典雅,体现了校园建筑内在的文化特质。
六教曾荣获第十届首都规划建筑设计汇报展"十佳设计方案奖"及"公共建筑优秀设计方案奖"、2005年度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
九、综合体育馆
清华大学综合体育馆
综合体育馆位于清华大学校园东区,沿主楼中轴线上,与东大操场围合成一个体育中心区。综合体育馆是一座集体育比赛、训练、教学、会议、演出为一体的综合性场馆,比赛场地最大55m×35m。比赛大厅结构上采用110m跨度钢筋混凝土大拱,悬挂轻型屋面,体现体育建筑的力量美。两拱之间为采光天窗,充分利用自然光线进行平时的训练及教学。该建筑荣获2003年度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评选建筑设计二等奖、2004年度建设部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
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美术学院新教学楼位于主校区东区,中央主楼东南方向,建筑总面积62,000平方米,由美国帕金斯威尔公司设计。新教学楼主要包括教学区、实习区、科研图书区、教学管理区及公共空间等。
新教学楼按照交流与融合的理念,集行政、教学与工艺美术创作于一体,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体现了面向21世纪的艺术教育理念和特色。其建筑的复杂性、功能的综合性、工艺的特殊性,以及施工的难度和紧迫性为近年来清华基建工程所未遇。
工程建设的一大难点是工艺十分复杂,不但建筑空间异乎寻常,而且玻璃、陶瓷、金工、版画等28个专业系、所对应的工房,对消防、通风、动力、给排水等系统都提出了与众不同的需求。投入使用后,美院大楼前经常举办毕业生作品展、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各类雕塑展等艺术活动,将行政教学与艺术生活完美结合。
清华大学理学院楼
清华大学占地面积有6000多亩,不仅在北京的高校中是最大的,才全国高校中也是排在前列的,除了以上这十处建筑,清华大学还有端庄古朴的科学馆,有国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学生公寓——紫荆学生公寓,有西洋风韵和现代气息并存的理学院楼等等。总之在清华,每处建筑都很有特色,都能感受到这所顶尖学府的别样魅力。
东南亚人比较矮,有点黑,有很多民族组成
我国清真寺建筑特色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庭院数进,宽敞明静,曲栏环绕,松柏碑亭,典型的中国庙宇式建筑;有古朴雄伟、雕梁画栋、大殿宽敞的中国宫殿式建筑,近年来还出现了不少阿拉伯式或中阿合壁式的清真寺建筑。即有大园顶、拱形门窗、攒尖塔挑。如宁夏银川市南关大寺和即将落成的宁夏伊斯兰经学院的建筑,就是这种形式的代表。这些建筑充分展示了中阿文化的融合交流。
答:这一时期的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成就是基础性的,其影响极为深远。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在建筑设计中,特别是皇家建筑,已有了事先踏勘地形和规划布置。周武王建雒邑,即命周公旦赴当地“相土尝水”。另如秦雍城之宫殿、坛庙,以及商、周之贵族墓葬,显然都是经过规划才施工的。而在商代藁城台西民居墙内发现的白云母及石英划出的直线,以及战国中山国王墓内出土的铜版《兆域图》,也都具体说明了这个问题。
2.就使用功能而言,到周代为止,宫殿、坛庙、陵墓、官署、监狱、作坊、民居……等建筑均已出现。也就是说,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最主要的内涵都已经具备了。
3.自原始社会就已大量使用的土木结构,到夏、商、周时期,这种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以木柱梁为房屋结构的形式已经成为当时建筑的(特别是统治阶级的)主流,柱网亦逐渐趋于整齐,又出现了斗拱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建筑结构构件。虽然实物无存,但间接表现在西周初期青铜器令和战国中山国王陵出土之铜架中,木构件也更加精确多样。夯土广泛用于筑城、大面积广庭和建筑台基,技术又有了提高,特别是高台建筑的出现,是与夯土分不开的。
4.陶制地砖、屋瓦、水管和井圈,铰叶等的使用,是建筑技术上一个重大进步,不但发掘了新的建筑材料,改进了建筑构造,延长了使用时间,还改善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在陵墓中使用白胶泥和积沙的方式以防水、防盗,也应说是相当成功的措施。
5.等级制度已越来越多地反映到建筑中来,商代墓葬制式即是一例。到周代封建制度更加谨严,例如对各级城市的面积、城阙高度、道路宽窄……均有明确规定。在使用色彩上亦有区别,如柱子的颜色,规定:“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
6.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也逐渐规格化。如周代对道路的宽窄以“轨”度之,城墙高宽以“仞”、“雉”、“寻”度之,一般建筑用“丈”、“尺”、“寸”度之,室内面积则称之以“筵”,筵即席也。
7.建筑外观总的比较低平,这是因为当时尚未能解决高层结构问题。但后来出现了高台建筑,使建筑外观有了很大变化。已知当时建筑的屋盖形式有四坡(即“四阿”)、攒尖、两坡等多种。色彩方面,除柱按等级着色外,又有墙面刷白、地面涂黑的做法。
建筑构件的外形也常予以装饰,如燕下都出土“山”字形栏干砖、虎头形出水管等。在装饰构图方面,如同心圆、卷叶、饕餮、龙凤、云山、重环等纹样,常见于瓦当及空心砖上。而铸于铜器、漆器上的纹样就更加精美,如三角形、波形、涡形等,其中若干亦已用于建筑本身的装饰。
洛阳龙门石窟
中国三大石窟之一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欧式建筑特色。
大连欧风盛行,这与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政府积极倡导欧式建筑有关。欧式建筑具有造型丰富、雕塑感强、艺术感强和外观典雅等优点。它在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反复实践后,无论在比例程式,还是在建筑艺术方面都相当成熟,是世界建筑史上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种建筑体系。
大连的欧式建筑是对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形成的那种单调呆板、色彩灰暗和千篇一律的方盒子式建筑形态的有力冲击,使大连不断开创出和谐的城市空间,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城市特色。场和绿地多。大连现有较大的广场48个,可谓中国广场最多的城市。
大连的广场不但数量多,而且个个都建得非常漂亮而又独具特色。广场大都建在城市的主轴线上,并以此为中心呈放射状,从而使整个大连就像是由无数个广场连缀起来的城市。广场不仅是今日大连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它还是我们的“城市客厅”。
除此之外,大连绿地也多。大连现有公共绿地1700多万平方米,全市绿化覆盖率达40。5%以上,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5平方米,可谓中国北方绿地最多的城市之一。第四个特色是环境整洁优美。大连重视城市的整体环境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连就开始改善城市环境。
铺彩砖、扒围墙、拆小房、建住房和种草地等措施,因此大连于2001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世界当年惟一个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环境“全球500佳”荣誉称号的城市。
1.富贵大气的北方大院建筑群
建筑风格:气势威严、高大华贵、粗犷中不失细腻,平面而又立体的表现形式,彰显出四平八稳的姿态,处处是以礼为本的建筑特色。
2.朴实无华的西北古村落群
建筑风格: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很少使用砖瓦,多用土坯和夯土墙,木装修更简单。有些地区还有窑洞建筑,除靠崖凿窑外,还有地坑窑、平地发券窑。风格质朴敦厚。
3.小巧精致的水乡古村古镇
建筑风格:盛于明清时期,当地有利的地质和气候条件,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建筑材质,风格以朴素恬淡为主。表现为借景为虚,造景为实的建筑风格,强调空间开敞明晰,要求充实的文化氛围。建筑上着意于修饰乡村外景。修建道路、桥梁、书院、牌坊、祠堂、风水楼阁等。力图环境完善、优美,虽然规格较小,内容稍简,但具体入微。在艺术风格上别有一番纯朴、敦厚的乡土气息。
4.大家风范的徽派古村落群
建筑风格:徽派风格自然古朴,隐僻典雅。不矫饰、做作,自然大方,顺乎形势,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以其为依皈;它不趋时势,不赶时髦,不务时兴。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
5.清秀灵逸的湘黔古村落群
建筑风格: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用材多取自当地,形式与当地地理环境紧密联系。建筑组群比较密集,城镇中大型组群(大住宅、会馆、店铺、寺庙、祠堂等)较多,而且带有楼房;小型建筑(一般住宅、店铺)自由灵活。
上一篇:九江学院属于城市还是乡村?
下一篇:丹东旅游局具体负责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