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在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赶摆"等民俗节日,只要是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中呈现出丰收的喜庆气氛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
傣族孔雀舞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负盛名的传统型舞蹈,它在我国云南省自治州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各地的傣族聚居区域流传,其中以云南西部的瑞丽自治州的孔雀舞最具代表性。
傣族有近两千年的文化史。公元1世纪开始,西汉汉武帝开始开发中国西南河内地,因此西南内地同中原地区一直保持着经济文化方面的来往。到了东汉时期,傣族首领多次派遣使者到京师洛阳进行音乐、舞蹈、魔术等表演活动。
傣族孔雀舞源远流长,相传在上千年前,傣族领袖号召模仿孔雀的优美舞姿,创造出这种舞蹈,后来被民间艺人加工,最终成为流传千年的孔雀舞。在傣族人民心中,孔雀是他们的“圣鸟”,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因此傣族人民经常在自己家中饲养孔雀。在众多的傣族舞中,孔雀舞是最受欢迎、最被人熟悉的傣族舞蹈。在当地就流传很多关于孔雀舞的美丽传说。
相传在很久之前,有一个家境贫寒的小伙子,为了谋生,他每天到江边的一棵空心树下垂钓,而且每日收获甚丰。可是,有一天,小伙子却是全无收获。他正觉奇怪,忽然间起了一阵风,江边的果树上熟透了的果实,“咚咚”落入江中。
就在这一瞬间,小伙子看到孔雀的窈窕倒影。小伙子呆了一下,回过头看去,只见一对孔雀正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小伙子在惊喜之下跑回村子,将自己所见的一切告诉村中居民。之后带着很多乡亲们到了江边,将那棵空心树砍倒,做成长鼓,那小伙子在鼓声中模仿江边孔雀的一举一动,跳起惟妙惟肖的孔雀舞,当时围观的百姓们看得入迷,当真是“此舞只有天上有,人间哪有几回闻”!从那之后,傣族每年都会表演孔雀舞,这成为乡亲们最受欢迎的舞蹈。
关于孔雀舞,还有另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国王,他和王后生下了一个漂亮、高贵的王子,王子成为很多少女的梦中情人。有一天,王子和侍卫们去打猎,为了一只兔子,他们一直追到湖边,王子在河边寻找着兔子,兔子没见到,却看到有七只孔雀从天而降,并绕着湖水翩然起舞。随后七只孔雀缓缓褪下孔雀羽翼,变成了七位美丽的公主。其中长得最漂亮的七公主舞跳得最好,让王子最为着迷,从此再难忘却。
王子回到自己的国家后,对七公主的美貌念念难忘,寝食难安。于是,他再一次地到了湖边,悄悄地偷走了七公主的衣服。等七公主的六位姐姐洗好澡先后离开时,七公主还在找自己的衣服,王子便将她的衣服还给了她,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回国成亲。两人结婚后,孔雀七公主教他的子民学会了孔雀舞,教百姓做孔雀衣,百姓们对公主十分地爱戴,孔雀舞便长期地流传了下来。
在傣族聚居的区域,几乎月月都有节日,年年都有歌舞。傣族每年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赶摆”等民俗节日,所有的傣族人民就会聚集在一起,敲锣打鼓,跳起美丽动人的“孔雀舞”,而歌声中处处呈现出傣族人民对丰收的喜庆,以及对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的憧憬。
瑞丽傣族孔雀舞以单人舞为主,也有双人舞蹈,起舞者以男性居多。孔雀舞有丰富多彩的手型动作和跳、转等技巧,四肢和躯干的各个关节要在重拍下屈伸,全身都要均匀地颤动,形成动作优美“三道弯”舞姿。孔雀舞的舞蹈语汇尤为丰富,有“飞跑下山”、“林中窥看”、“漫步森林”、“抖翅”、“点水”等各种惟妙惟肖的孔雀神态动作。
孔雀舞动作轻灵曼秀,婀娜多姿,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除了在重要热闹的民族节庆中单独表演外,也时常用在集体活动的“嘎光”节日中,它是傣族文化中最具民族认同感的舞蹈。
风俗习惯:
1、举行佛教集会、放火花、点花灯。
2、饮食方面,傣族喜欢吃竹筒饭、喝普洱茶。
3、服饰方面,傣族女孩们把黑色和明亮的发髻放在头后,在紧身上衣和花裙子之间系上银色腰带,傣族男人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
4、在宗教上,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5、在食物选择上,傣族喜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
傣族的主要传统节日有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等。
是
孔雀舞是傣族舞。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连、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
傣族舞历史悠久,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来民间纷纷效仿,经过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东汉时,傣族首领曾多次派遣使者到洛阳表演孔雀舞、魔术、杂技等。可见,孔雀舞在当时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鸟”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孔雀舞是傣族人们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在傣族聚居的坝区,几乎月月有“摆”(节日),年年有歌舞。在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赶摆”等民俗节日,只要是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中呈现出丰收的喜庆气氛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
傣族的风俗习惯有礼仪、饮食、泼水节等。
1、讲究礼仪: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也不要讲脏话。
2、饮食:傣族的主食是大米。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煮现吃。
3、泼水节: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
傣族的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花街节等。
一、关门节,开门节
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是“关门”的时间,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
礼佛,听佛爷讲经,7天一小赕。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灯),举行“赶摆”。关门期间,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待“开门”后方能结婚和外出。
二、泼水节
1.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
2.泼水节祝福,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
3.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
4.泼水节“高升”,“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又一项保留节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
三、花街节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1.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2.禁忌: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3.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傣族舞和孔雀舞没有区别,因为傣族舞和孔雀舞一样,都来源于傣族地区。这种淳朴的自然之舞,如山中仙灵,又如一支活得孔雀,给人柔美而纯净的感觉。
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是傣族人民表达感情的一种特色舞蹈。傣族舞蹈分为自娱性舞蹈
能,具有云南独特民族服装,一看想起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女士,为了保持身体不长胖,不走形,长年累月只吃清淡的蔬菜和新鲜的水果。
适当运动,这些都是为了大家欣赏最美最好的孔雀舞,孔雀舞叫人留连忘返,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女士牺牲太多了,为她点赞。加油加油
傣族的关门节的习俗如下:
1、关门节那天,傣家村寨充满了节日的气氛。一大早,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蒸彩色糯米饭和制作糕点,赕佛或馈赠亲友,备办酒席会餐。
2、在关门节的三个月期间,民众到佛寺里听高僧讲经是一项主要活动。高僧讲授的内容少不了成佛者的故事,并以此来教化众生立志成佛。从关门节至开门节的三个月期间,傣家人不举行婚礼,不建盖新房,不出远门,要集中精力搞生产,定期到佛寺拜佛、赕佛,虔诚信佛的长者,自觉戒斋,穿白衣服,包白布头巾,有的还到寺内住宿,每隔七天举行一次拜佛活动,届时,信众们带上食物、蜡条供祭佛祖,聆听寺内高僧颂经,讲解教规、戒律、佛经故事。
3、还要举行一次称为“赕坦”(献经书)的重大活动。 三个月的关门节日期届满,即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便举行开门节庆祝活动。信众们像参加关门节庆祝活动一样,带上纸花、蜡条、花树、食物、钱币来到佛寺,举行隆重的赕佛和颂经活动。也像关门节一样吃施舍饭、僧众聚餐,和关门节一样的热闹与欢乐。夜里,在佛寺内燃放火花、放高升、点孔明灯、跳舞、并舞灯环游各村寨,庆祝安居斋戒期结束,表示已从关门期进入开门期。这个夜晚之后,傣家村寨又恢复往日的多情浪漫的生活,僧侣们即可以走出佛门,信众可以出远门,傣家可以盖新房,小伙子们可以串姑娘,恋人可以举行婚礼。
扩展资料:
关门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信仰南传上部座佛教民族的共同节日,时间在傣历九月十五日(在农历六月中),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