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麦”是图瓦文xoomei的中文音译,又名“浩林·潮尔”,原义指“喉咙”,即为“喉音”,一种藉由喉咙紧缩而唱出“双声”的泛音咏唱技法。
“双声”(biphonic)指一个人在演唱时能同时发出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音。另外,呼麦又称“蒙古喉音”。呼麦的产生和发展,是蒙古族音乐发展的产物,在声学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方面出现了质的飞跃,被音乐界誉为“天籁之音”。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
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麦流传。呼麦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别丰富。大体说来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之类;
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猪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
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
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此类曲目并不多。
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当是蒙古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产物。
声乐专家形容这种唱法是“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 呼麦是一种喉音演唱艺术,演唱时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个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声带发出的是低沉的基音,而口腔发出的是高亮的泛音,加上气息的调控,口腔共鸣点的变化就可在高音部形成旋律,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
高音部的高音与口型有直接关系,口型扁音就高,口型圆音就低。
低音声部与高音声部之间的距离有时可以达到六个八度音程,高音声部的旋律有时类似口哨声,或金属声。
呼麦演唱时的方法是首先把声带放松,利用口腔内的空气振动声带产生共鸣,发出基础低音,然后巧妙地调节舌尖的空隙,用一股气息冲击发出高泛音。
于是形成在持续低音的基础上,不断地产生高音区的曲调。
用这种方法演唱,可以清晰地听到一个人同时发出两种声音,即高音区的曲调和低音区的持续音。
呼麦和双声呼麦都是蒙古族传统的喉音唱法,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喉音的类型:呼麦是一种单声部的喉音唱法,演唱者使用喉咙发出一种低沉、持续的声音,同时通过口腔和鼻腔的共振效果,产生一种回响效果。而双声呼麦则是一种双声部的喉音唱法,演唱者同时使用两个喉咙发出不同的声音,产生一种和声效果。
2. 演唱方式:呼麦通常是由一个人单独演唱,演唱者通过喉咙的共振效果和口腔的调节,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效果。而双声呼麦则需要两个人合作演唱,其中一个人主唱,另一个人负责和声和伴奏。
3. 音乐风格:呼麦通常是在蒙古族传统音乐中使用,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情和蒙古族文化特色。而双声呼麦则常常被应用于现代音乐中,例如流行歌曲、摇滚乐等,具有更加广泛的音乐风格。
总的来说,呼麦和双声呼麦都是蒙古族传统的喉音唱法,但它们在喉音的类型、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
【蒙古呼麦】是统称、【图瓦呼麦】地区和蒙古的部落命名。图瓦是蒙古的一个部落、中国喀纳斯湖畔有很多图瓦人、还有图瓦共和国等。别的都是根据他的唱法来分的。比如蒙古族把牛奶做成黄油、奶豆腐、奶酪、奶油、奶皮子、酸奶、奶酒等等。呵呵
【蒙古呼麦】是统称、【图瓦呼麦】地区和蒙古的部落命名。图瓦是蒙古的一个部落、中国喀纳斯湖畔有很多图瓦人、还有图瓦共和国等。别的都是根据他的唱法来分的。比如蒙古族把牛奶做成黄油、奶豆腐、奶酪、奶油、奶皮子、酸奶、奶酒等等。呵呵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
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
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因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1. 呼麦起源于中国的蒙古族、土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是一种传统的口技艺术形式。
2. 呼麦的起源原因与当时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在草原牧区,人们需要以高分贝的方式呼喊驱赶家畜,实现集中或驱散的目的。慢慢地,这种行为演变为了一种能够复制动物叫声的技巧,也就是呼麦。
3. 呼麦的内容主要是模仿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例如鸟叫、风声、马嘶、骆驼嘶鸣等。同时,也可以配合乐器演奏,使得呼麦更加华丽多彩。
4. 呼麦的具体步骤包括:首先,深呼吸,把气流注入到腔体中间;其次,用舌头、嘴唇和声带不断调节气流,使得声音发出并变化;最后,借助肋骨和腹部力量,让声音更加强有力和稳定。
5. 在现代,呼麦已经不再仅仅是草原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而是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表演形式,吸引着众多观众和音乐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
在蒙古族旧风俗中,洞房花烛的第二天,要亲戚走人,新人回门,乘坐娘家的送亲车,同时新郎当晚留宿在岳丈人家。
而在新婚礼中,婚礼举行完后,新娘在男方家过夜,第二天一早,女方家人来将新人接回。一般是舅舅来接。至此,整个婚礼方算结束。
蒙古族过小年祭火祭灶的习俗可以追溯到萨满教。提起小年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远在成吉思汗时代,当他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后要急于远征天下,完成霸业,根本来不及过大年,即选了腊月廿三日这一天,全部族团聚欢乐。
1、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2、献哈达
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3、递鼻烟壶
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