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都有:
1、出殡日起三天圆坟的习俗。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烧七。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今天的人们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
3、哭丧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其他没有特别的。就是要把先生请好。算好安葬得日子。还要提前请人看坟地。确定好后要人守着。不要让坏心得做手脚。
其他没有特别的
位于欧洲东部的乌克兰,民间葬礼和中国差不多,不过不是吹拉弹唱,而是放哀乐,死者亲朋好友一路痛哭“欢送”,直到把遗体送上灵车,死者过世前后几日,会有很多乌鸦奔走相告,也都飞过来凑热闹,很好地保留着乌克兰民族文化特点的传统仪式。
惠州人沿袭上代,棺木入殓,抬出荒郊,锄穴掩埋,名为土葬。无钱买棺材,用席或布裹着尸体埋葬,也算土葬。
剪红白布,为死者做上下被,做寿衣,着寿鞋寿袜,剪红布条摘或买柏叶,买榄买糖块,买纸线香烛。
一切就绪,棺材按约定时间进门,孝男孝女在门前跪哭,名曰“接财”。棺材抬进家里,很快,棺材天板移开,羊仔抬着尸体,放进棺材里面,盖棺打钉,此刻,孝男孝女跪拜哭喊,十分悲切。买水,入殓、设灵堂,燃香点烛等习俗,一点也没做少。全家大小,穿白色衣裤,着白鞋,戴白帽,没有啼哭,却有谈笑。门前两侧,吊着白色蓝字大灯笼,一边写着李府,一边写着享年九十有三;大门两边贴着“九旬终寿”、“五代含悲”,门楣上贴着“乘鹤仙去”的横额,凸显悲从心生,喜现面颊;宾客进进出出,宴席接连不断,敲锣打鼓,唢呐吹鸣;出殡那天,老少含悲,护送灵枢,直至山头,棺下墓穴,抛土堆高,碑竖炮鸣,立时脱孝。
说说我们宁县的葬礼习俗吧!
1·穿寿衣,放棺木
打个比方,80岁的老人,弥留之际,也就是还有一口气的时候,家里就赶紧给安排穿寿衣,一来是为了去世的老人能去另一个世界穿的体面,二来怕去世了再给穿衣服,对死人不尊重,也怕伤到人。穿好后,如果老人真走了,就抬放到棺木,摆到家里最为上首的位置,农村一般,堂屋正屋或上房。
2.穿孝衣,戴孝帽,穿孝鞋,请街坊邻居,和大小外家(指老人的外祖家和儿子女儿的外祖家)
所有孝子,也就是去世之人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和所有侄子侄女,侄孙侄孙女,女的留守棺木前,做力所能及的事,男的分批去请街坊邻居,和两个大小外祖家,请街坊邻居是为了帮忙,请外祖家是为了吊唁。当然还有各方亲戚都要请,只不要除了外祖家要孝子带礼物亲自去请,其他的打电话就可以。
3.请坟,迎花圈纸人
所有孝子,和乐队,我们农村叫吹鼓手,吹吹打打的去各个坟头请去世的老先人回来,说是为了迎接去世的人,如果家族小,可能一两个小时,这一项就完了,如果家族大,这一项得进行一天。
再一个就是所有孝子,在离去世人家里100米远的地方,跪迎订好的花圈,纸人一些东西。
4.迎接大小外祖家,献肥羊
在接到两个外家快来的消息时,所有孝子,提前在离家300米的地方,跪迎,哭诉。
外家来了之后,就要献羊,我们这边,羊一般是女儿买,或者侄子买,所有人,孝子,亲戚朋友都跪在灵堂前,把羊圈起来,对着羊说话,(把羊当成去世之人),直到羊全身一抖,所有人大哭,献羊完毕,之后,羊杀了吃肉。
6.神臉,归位
这项是在晚上进行,就是所有吊唁之人,围着棺木看去世之人最后一眼,把去世之人放到棺木里,然后封棺。
7.下葬
神臉归位的第二天早上凌晨四五点钟(这个时间根据风水先生算),由村里的大汉抬着棺木,棺木上带两根长绳,所有孝子扶着长绳去墓穴,放棺下葬后,所有人回去再吃一顿饭,完。
我只写了一个大概,没有细写,好多没有写上,如果写的话,估计的好几万字,不知道你们那边都是怎么样的。
第一,穿丧服。
在整个丧葬仪式期间,所有的家属和亲人都要穿丧服。直系亲属比如女儿、儿子,还有孙子孙女,是要披麻戴孝,穿麻衣。其他的亲戚朋友,要根据身份和辈分的不同,穿着不同的丧服。
现在各个地方的丧服颜色各有不同,一般是蓝色、黄色、白色为主。各个地方的习俗不同,即便是同一个地方可能不同的人家,穿着的颜色也有讲究,因为有喜丧和普通丧事的区别,这要根据每个丧主家庭的实际情况而定。
第二,出殡。
在过去,出殡就是将棺木抬到山下下葬。亲人在送葬的途中,需要三跪九叩。但是现在已经取消了土葬,都改为火葬。所以就是将遗体火化之后,将骨灰盒取回,葬在墓地里。
亲人弥留之际,即为之揩身、换殓服,俗称“穿老衣”。
发财人家还焚化纸轿一乘,及纸扎轿夫两名,俗称“烧轿子”,气绝后,合家哀号,将遗体移置木板上,用白布覆盖头部,点“幽冥灯”,放置尺、秤、镜、筛等物,木板前放一张桌,置一碗半生半熟的米饭,饭上插一枚鸡蛋,俗称“倒头羹饭”,另供豆腐干、豆炙饼、青菜等3碗素菜。
焚烧纸锭、经卷,派人赴亲友处“报丧”。有的人家请阴阳先生推算入殓吉时。
三或五日内家属披麻戴孝,设灵堂祭奠,亲友上门吊唁,送挽联、孝幛,俗称“开吊”。
死者家属须回给白布一块,掷在地上,俗称“孝条”。
人死后第一天把所有亲戚都喊来披麻戴孝,女人不出屋,男的在院子两边跪着 ,有人来就哭两声,有人专门操办白事的,三天后下葬 。大概就是这样
出殡,是将灵柩运送至安葬或停放处的丧仪,又称“发引”。民间旧俗,出殡时,逝者长子双膝下跪,头顶丧盆,在灵柩启动前将丧盆摔碎,嚎啕大哭,然后起行。孝子肩扛灵头幡,以孝带牵头杠,此为“杠牵”。逝者女儿或侄儿抱领魂鸡随后。灵柩后为鼓乐队,然后是送葬亲友。出殡的队伍讲究排场,一般由多人抬棺。出殡途中,不断撒纸钱。遇有路祭,还要停下棺柩受祭。如今实行火葬,这些礼俗多已减免。
下葬
古代下葬仪式非常讲究。坟地选好后,事先挖掘好一个可以放棺材的深坑,送葬行列来到坟地后,风水先生指明棺材在坑中的朝向,在坑中放进一扎稻草,点火焚烧。落土时,用绳牵引着棺柩,平稳地放入墓穴,再把铭旌(标志死者官职和姓名的旗幡)放在柩上。然后填土,由孝子铲进第一锨土,其他送葬的人按辈分依次向坑中填土。坑填平,再向上垒土成坟,最后坟上放一只碗。如今,这些下葬习俗已多变化,但其民俗文化意义值得我们探究。
过去,英国人对丧事是要大操大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风气的改变,英国的丧仪越来越简单化。
首先在教堂由牧师主持追思礼拜,参加葬礼的人按照纸单上事先安排好的程序唱圣诗、赞诗、祷告等,乐队也按程序奏哀乐。
葬礼的下一步在墓地举行,只是死者的家属、最亲近的亲戚和朋友。
一般的朋友就不参加了。
参加葬礼时,有一定的着服规定。
要求参加葬礼的人无论男女都要穿黑色或其他暗淡颜色的服装。
男子最好系花黑领带。
绝对不能穿色彩鲜艳的服装。
在举行葬礼的过程中,要保持肃穆,任何人不可大声说笑。
上一篇:2022年九寨沟旅游注意事项?
下一篇:公园真美? 真美好呀真美好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