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祝福各不同,幸福快意藏其中,不与他人去争锋,我的问候悄悄送:团圆温馨谱美梦,举杯同庆亲情浓,祝愿中秋好心情!秋风秋雨,秋心秋情,一叶知秋,感悟满腔思念的情怀;月圆饼圆,人圆家圆,一桌团圆,分享满心团聚的快乐;亲爱的朋友,中国中秋到,愿身边所有人平安健康!
除了每年的10月1日为"国际老年人节"之外,许多国家也有本国的老人节、敬老日和长寿节,并在这一天开展尊老敬老活动。
伊朗的老人节定在每年1月7日,是一年中最早过老人节的国家。在这一天,儿女们要为老人做"七道菜",让老人逐一品尝,象征老人生活幸福,健康长寿。
印度的老人节也叫"长寿节",定在每年的4月7日。在这一天,老人除参加庆祝老人节的活动外,还要待在家中,等候儿女们来祝福并送贺礼,全家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共同欢庆。
1、《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4、《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5、《蜀中九日》(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摆上贡品,清明,七月十五,冬至上墓地
在中国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因为“九九”重阳与“久久”谐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因此,重阳节寓意深远,自古以来,人们就对重阳节怀有特殊的感情。
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季秋九月,“申严号令,命百官贵贱无不务入,以会天地之藏,无有宣出。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仓,祗敬必饬……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那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习俗。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在《远游》诗中也有“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的诗句。不过,这里的“重阳”是指九月九日那一天,当时还不是节日。而重阳节的求寿之俗,据考始于汉代。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把重阳当作一个节日,最早见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重阳节:“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飨宴高会。”到了魏晋时期,重阳节又多了赏菊、饮酒的习俗。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则始于唐代。此后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宫廷、民间
有责任。
敬老院员工与敬老院属于聘用关系,员工在敬老院内摔倒骨折属于工伤,敬老院有责任为员工处理好保险赔偿工作。
敬老院是给老人养老的地方,老人是个特殊群体,这就要求敬老院日常安全设施要到位。员工在工作中受伤,说明养老院安全防护不到位,需要承担责任。
1、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杜甫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感恩老师的诗句中,最为经典的一句了,上小学的时候,就是通过这一句诗句,来了解到师恩的深重的。)—— 李商隐
3、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4、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白居易
5、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刘商《酬问师》
6、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7、务学不如务求师。 ---杨雄
8、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9、圣人无常师。——韩愈。
10、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古代,人们把恩师视如父亲一样重要,入了师门,即有形同父子的深情。那么,感恩老师,也就如同感恩父母一样!)——关汉卿。
11、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12、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13、事师之犹事父也。
14、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15、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一生之中,能遇到一位恩师,那是多大的造化!好的老师,一生难遇,遇到了就请珍惜,并学会感恩吧。)——司马光
16、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17、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18、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19、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
20、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21、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22、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23、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24、同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每逢重阳节、敬老日,舆论营造一下尊老敬老的氛围,领导有代表性地慰问一下老人,单位、社区关心一下老人,热心人为老人做一点好事送一点温暖,全社会接受一下尊老敬老的教育,这些都值得肯定。但尊老敬老只在重阳节、敬老日似乎还不够,我们更应把对老年群体的敬重和关爱渗透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位老人。 平心而论,近年来,党和政府在尊老敬老爱老养老方面所做的工作是大量的,所取得的成效也是十分显著的。社会敬老风气逐渐形成,社会养老事业蓬勃发展,这些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毋庸置疑,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随着老年群体的日益庞大和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庄严提出,我们在尊老敬老爱老养老方面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还需要我们作出更为艰苦的努力。 今天我们敬老,就应突出重点,把对特殊困难群体老人的关爱落到实处。一些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他们孤独无助更需关心;一些失独老人、身患残疾的老人,他们心灵遭创更需抚慰;一些常年卧病在床的老人,他们度日如年尤需温暖。我们敬老就应把关爱的重心尽可能多地向这部分群体倾斜,在政策制定、机制创新、实事工程推进以及慰问帮扶等方面更好地体现对这部分老年群体的特殊照顾。 今天我们敬老,就应加大投入,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看病对老年人而言何时不再贵和难?老有所乐何时才能真正落地?老有所养何时才能真正到位?所有这些一再提醒我们,敬老养老任重道远,政府须勇于担当,切实加大投入,尽快加长老龄事业中的“短板”,让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老年人。 今天我们敬老,就应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时下,不少地方、部门和单位在敬老爱老方面动了很多脑筋做了很多工作,但往往缺乏针对性。对农村老人而言,相对于图书室、健身房、运动场,他们恐怕更需要小书场、小剧场、小诊所、小商店这样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对城市老人而言,他们急需解决的是活动场地、健身器材以及养老的配套服务而不仅仅是一种摆设。不管是农村老人还是城市老人,他们不仅有物质上的渴求、精神上的追求,还有政治上的参与热情。这些都不应疏忽,也不能偏颇。所以,今天敬老需要我们更加捧出真心拿出诚意,想老年人之所想,急老年人之所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满足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
1、《游子吟》唐代: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2、《墨萱图·其一》元代:王冕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译文:灿灿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风吹着萱草,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着芬芳?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思念起来至此很是惭愧。
3、《清明日对酒》宋代:高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译文: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
4、《别老母》清代:黄景仁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译文: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所以把帷帐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停,眼泪也流干了。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令人兴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5、《国风·邶风·凯风》先秦:佚名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译文:和风煦煦自南方,吹在枣树嫩芽上。枣树芽心嫩又壮,母亲养儿辛苦忙。和风煦煦自南方,枣树成柴风吹长。母亲明理又善良,儿子不好不怨娘。寒泉之水透骨凉,源头就在浚邑旁。母亲养育儿七个,儿子长成累坏娘。黄雀婉转在鸣唱,悦耳动听真嘹亮。母亲养育儿七个,难慰母亲不应当。